只为一颗好梨
科学家们一开始研究玉露香梨的时候,根本没人认识这个品种,“长得像个绿蛋蛋,跟没熟似的。”“74-7-8”,这是玉露香梨最开始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初,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邹乐敏率领梨品种选育课题组科研人员,在大量梨树品种资源收集、鉴定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公认具有优良品质的新疆库尔勒香梨为母本,为了弥补库尔勒香梨个头小、核大的缺点,科研组又特意选择个大、肉质细腻、果形美观的雪花梨为父本,经过多年杂交选育出了优良单系“74-7-8”。
郭黄萍是2000年从老一辈研究者手中接下育种工作的,那时候从“74-7-8”单系应用于广泛种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品种还未审定、配套技术没有跟上,某些优良性状也表现欠佳。郭黄萍和其他科研组成员就在山西各个区域试点上调查其生长情况,并研发相关的配套技术,“我们要明确品种的适栽区并保持性状稳定,配套适宜的技术以后,品种在生产上的优势才能表现出来。”
2003年,“74-7-8”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科研成果鉴定,评价达国际先进水平。由于果肉晶莹剔透,汁水多,果香清甜,宛如玉露琼浆,再加上母本为香梨,故定名为“玉露香梨”。有了正式名字,玉露香梨的育种研究也开始朝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在玉露香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以此进行品种性状的调整优化,育成了一批优良单系。”郭黄萍说。在提升玉露香梨颜值方面,研究所不仅为玉露香梨“塑性”,还努力为其提升“气色”。虽然它继承了雪花梨父本的大个头儿,但是果形却不是很端正,因此研究所就一直在试验用不同品种的梨杂交,调整玉露香梨的果形美观度,同时会选用一些红色品类的梨资源进行杂交,以在青色梨身上增添“红晕”,让外观更漂亮。
“梨杂种实生苗的童期较长,育成一个品种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所以梨杂交育种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近些年,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仁果研究室主任杨盛慢慢从郭黄萍手中接过育种栽培工作,成为玉露香梨的第三代研究者。如今,它的口感、外形等性状都已经趋于成熟,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育种重点是提高玉露香梨的抗性,例如抗寒性、抗病性、抗旱性、抗土壤瘠薄能力等,让玉露香梨的‘体质’更好。”
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仁果研究室主任杨盛正在观察玉露香梨结果情况。 受访者供图
“隰县玉露香梨”,如果单凭“隰县”或“玉露香梨”任何一个,可能都无法达到当下“叫好又叫座”的局面,两者如同伯乐与良马,一个找到了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个找到了天然优质的生长环境。“同样的品种,从晋南的运城、晋中的祁县等地,再到山西周边的其他北方省份,隰县种植点的品种表现,只要管理到位,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郭黄萍说。
隰县地处北纬36度优质水果生产带,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梨树栽培史已超过2000年。因此,在如何种好玉露香梨这件事上,光果农自己就有不少经验可谈。在城南乡南唐户村,果农李建经营三四十亩的果园,为了香梨能卖出好价,李建每年至少要修剪4次梨树枝,5年以内换一批新枝来保证香梨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他每年都会增施有机肥来代替化肥,“用过有机肥的玉露香梨口感会更香甜,糖度也要比使用化肥时高。”
这些年来,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与推动下,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也在不断配套升级栽培技术体系,并形成相关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手册,由农技人员到田间指导培训。在杨盛看来,土肥管理技术是保证香梨品质的关键。“一定要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让土壤变得健康,不要偏施化肥,让土壤板结,这是现在生产上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还说,采果之后要以施用基肥为主,次年的3月、5月、7月追肥,追肥的用量需要精准控制,在不同地方,根据树势强弱、树龄大小、上一年的挂果量、当年的花芽分化情况等因素,来确定追肥时间和用量。
好品种、好环境,再加上隰县“举全县之力”的行事风格,如今隰县玉露香梨面积达23万亩,规模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县有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80%的贫困人口依靠梨果产业脱贫,以该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格局早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