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独有的边关古韵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到边塞风光的壮丽与古朴建筑的韵味。得胜堡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它温柔地徜徉在黄土丘陵的怀抱中,散发着边关古韵的独特魅力。它曾是明代边关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生动写照,更是山西省古堡型村落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得胜堡村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得胜堡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获得了多项殊荣。2014年11月17日,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局联合认定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得胜堡村历史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2019年1月21日,得胜堡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一步打开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得胜古堡历史悠久
军事要塞,一睹古堡风采
步入得胜堡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边塞风光的壮丽与古朴建筑的韵味交相辉映,共同绘制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得胜堡村的地理位置优越,北部、西北部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丰镇市和凉城县毗连,东与阳高县、西与左云县相邻。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内蒙古通往山西的必经之地,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胜堡村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来到得胜堡村,仿佛亲眼见证了过去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得胜堡村曾是明代重要的边关军事要塞。《大同县志》记载:“得胜堡……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余。嘉靖十八年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十八年(1539),当时是为了抵御蒙古瓦剌、鞑靼部落的侵扰而修筑。随着历史的发展,建筑逐渐由土筑变为石砖制成的坚固堡垒,此地开始叫作“得胜堡”。这一村名和成语“旗开得胜”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军事属性极为突出的村落,取名大抵寓意着军事上的胜利,寄托着和平的期许。得胜堡村作为“一口三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镇羌堡、四城堡等共同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成为明长城大同镇地区的重要关隘。
军事边塞古堡——得胜堡村在村落的选址与布局方面极为考究,严格遵循了“背山面水”“负阴朝阳”的观念。得胜堡村东依饮马河,河畔湿地,绿草如茵,美景如画,自然景色壮观优美。这里还有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佳话,据说他曾在此地饮马,留下了名为《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体边塞诗,饮马河也因此闻名遐迩。诗曰:“悠然卷旆旌,饮马出长城。”战旗悠悠然被风吹得自由飞舞起来,将士们等待马喝完水便出长城,如此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在紧张的战火之下别有一番风景。另外,村落北、东两面被群山环抱,这里阳光充沛,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植被茂盛,兼具军事防御和百姓居住功能。
考虑到得胜堡的防御功能,古人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唯一的出入口——南门,以此构建起坚固的防御体系。在南门之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瓮城,它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增强了村落的防御能力。而在瓮城之外,还巧妙地设置了月城,这三道城门层层递进,构成了三道坚固的防线,合力阻敌军于城门外,对于当时有效抵御外来敌军侵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令人称奇的是,南门不仅在军事防御方面有显著作用,而且在建筑风格方面也令人啧啧称道。那砖砌券拱上布满了精巧细腻的砖雕图案,引得游人在门下久久驻足,不愿离开。这些图案无不是古代匠人高超技艺的浓缩与展现,只此冰山一角便令人无比钦佩。而在这些砖雕图案下方的墙体中,还镶嵌着一块石匾,匾上镌刻着“保障”两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寓意深远。
与南门外繁复的装饰相比,城门内的装饰更显简约与庄重。城门内一块阴刻石匾吸引了游人的目光,写有“得胜”二字,字迹清晰有力,流露出将士们保家卫国必胜的信心与决心。在南门的门洞内,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各嵌有一块石碑。遗憾的是,西墙的石碑因风化严重,字迹已难以辨认。而东墙的石碑则保存得相对完好,字迹清晰可辨。这块石碑记录了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得胜堡的扩修情况,为后人了解得胜堡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得胜堡明长城遗址
从整体来看,得胜堡整体近似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长440米,周长共计1980米。城墙高12米,厚10米,总占地面积约242000平方米,如此规模世所罕见。
堡内各区域的使用功能划分得十分明确,大致是以玉皇阁为界,北部原为军事区,现已成为农田,南部是居民区。这样的布局既满足了军事防御的需求,又兼顾了村民生活的便利,古人的生活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堡内的道路布局也同样体现了军事寨堡的特色,道路的走向与城墙保持一致,分为南北向的“三大街”和东西向的“六小巷”,网格状的街道系统十分先进。这些街道笔直而宽阔,尤其是南北古大街,作为堡内的主要交通要道,宽度竟达到了10米,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村落可以达到的规模。
在得胜堡村的堡城中,玉皇阁无疑是一处标志性的建筑,它见证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更成为我国建筑文化的“活化石”,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据村民讲述,玉皇阁以前还有两层木楼阁,楼阁巍峨,现已随时光消逝。玉皇阁虽仅余砖砌底座,但那份庄重感与豪迈气势丝毫不减。另外,它独特的十字穹顶结构,吸引了无数目光。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玉皇阁底座四面顶部的石匾,它们历经时光的雕琢,向我们传来了历史的低语。南面石匾上镌刻了“雄藩”二字,象征着得胜堡村在边关的重要地位;北面“镇朔”二字,则透露出对北方边境安宁的祈愿,令人感佩至深;东面“护国”二字,彰显着保卫国家的忠诚与决心;西面“保民”二字,则体现了对百姓安宁生活的深切关怀。这些文字,字字珠玑,情真意切,寄托了当地百姓对和平、繁荣与安宁的殷切期望。
得胜堡村的古堡外墙亦展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工艺与精巧的防御设计。古堡墙的基础部分采用坚硬的玄武岩石条砌筑,高达1.5米左右,坚实稳固,在无形中起到了壮大士气的作用。上部精心砌上青砖,南墙及后续扩建的东、西堡墙部分皆统一使用了青砖,每块青砖长47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重达9千克。
古堡墙上共筑有18座敌台,这些敌台不仅是观察敌情的重要哨所,还配置了强大的火力系统。明代后期,每座敌台上都配备了重达250千克的铜炮,被当地人称作“二将军”。在瓮城墙上,更是配备了一门千斤重的铜炮,被称为“大将军”。古堡墙上还筑有女墙,女墙上有垛口,每个垛口均装备了100千克重的铁炮,这些铁炮因形状酷似牛腿,故被称为“牛腿”,它们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是军事武器的配备,还是名称,得胜堡总会发挥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奇效。除了敌台和火力配置外,古堡墙的建筑布局也极具匠心。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四面皆可打击敌人,这些角楼切实增强了堡墙的防御力。可以说,得胜堡将我国的军事建筑及防御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步入堡内,随处可见的是晋北典型的阔院式一进院落,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旁。许家院、高家院、孙家院……这些民居建筑宽敞明亮、布局合理、雕梁画栋,让游人对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可以有直观的了解。这些院落,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人们在品味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乡土情怀。
和合共生,和平促转型
得胜堡村,这座在明代时期屹立于边关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当时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得胜堡由军事战略重地向经济文化重地过渡的转折点源自一场家事争执,令人意外的是,这场家事争执竟促成了历史上重要的“隆庆和议”事件。
据历史记载,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在蒙古鞑靼部落内部,蒙古首领俺答汗与其孙把汉那吉为争夺三娘子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两人一时间剑拔弩张,于是把汉那吉投奔了明朝。俺答汗“日夜恐中国戕其孙”,向明朝廷索要把汉那吉。后经多番辗转,故事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促成了明朝与蒙古的和谈。
隆庆五年(1571),蒙古首领俺答汗及其妻三娘子接受明朝的敕封,隆庆皇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三娘子则获封忠顺夫人,并赐予了俺答汗的子孙后代以官职,颇为关键的是当时还批准了通贡、互市的协议。
这一历史事件——“隆庆和议”,为明蒙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和议的深入实施,明朝与蒙古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敌对状态终于画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长达70年的和平共处,促进了蒙汉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物资交换,随之改变了沿线原军事古堡等地区的命运。得胜堡也在其列,这座曾经的军事要塞,在“隆庆和议”过后一扫战争的阴霾,在迎来和平曙光的同时,也收获了经济与文化上的繁荣。
“天王有道边城静,上相先谋马市开。”得胜堡的经济与文化属性开始苏醒,当时,明朝在得胜口设立了马市,得胜堡也借此机会成了茶马古道上的经济交织点,成为连接中原与草原的重要经济命脉。马市建于隆庆五年(1571),周长1.5里(750米),墙高2丈5尺(约8.33米),为全国现存最大的马市遗址,其规模之大、级别之高,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自那之后,大量的牧马经由得胜口涌入市场,一时人员、车马络绎不绝,也助力了得胜堡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茂。
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使得胜堡一时成为蒙汉文化交融的典范。随着双边贸易的日益繁荣,得胜堡的原有规模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万历三十二年(1604),明朝对得胜堡进行了扩建,以适应其作为边贸口岸的新角色。扩建后的得胜堡更加宏伟壮观,不仅增强了防御功能,更提升了商贸中心的地位。
得胜堡的历史变迁,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它从一个军事堡垒转变为边贸口岸,再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仅体现了古人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智慧与远见,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壮丽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古堡底蕴
得胜堡村,这座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不仅以雄伟的古堡墙、精巧的建筑布局闻名遐迩,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历史上,得胜堡村曾有大小72座庙宇,城隍庙、奶奶庙、老爷庙、龙王庙和大寺庙等尤为著名,它们不仅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也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象征。尽管这些庙宇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了破坏,但庙会传统却得以延续。在庙会期间,村民们纷纷前来许愿祈福,求子、免灾、祛病求安及祭祀还愿等,是村民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得胜堡村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以其精细的刀工和生动的图案,展现了村民们的巧思与创意;刺绣工艺将一针一线编织成生活的美好与祝福,传承着村民的情感与智慧;戏曲是村民们表达情感、传递故事的重要方式,各种传统剧目在村落中传唱不衰,还有舞龙等活动,为得胜堡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与活力。
得胜堡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它们与古堡墙、古街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得胜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与体验。
农文旅,催生古堡活力
得胜堡村,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村落,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繁荣。这里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更在村规民约的推动下,焕发出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勃勃生机。
步入得胜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鲜明的村规民约,它们如同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村民前行的道路。这些村规民约,凝聚了全村人的智慧。得胜堡村积极倡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的社会风尚,坚决抵制“打架斗殴、造谣惑众、懒养是非、仗势欺人”等不良行为,致力于构建和谐美好的邻里关系。
得胜堡村俯瞰图
其实,曾经的得胜堡村也面临着陈规陋习的困扰。“以前,我们村每逢婚丧嫁娶、搬迁、满月、升学、做寿等大事小情,大家总会摆宴席。经济实力好的就不说了,对于我们家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而且,那些仪式看着好,其实没必要那样铺张浪费。”一位村民如此说。
村“两委”听到了民声,为了破除这一陋习,得胜堡村以乡村治理为着力点,以乡风文明引领为切入点,制定并完善了村规民约。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已成为村民们自觉遵守的新风尚,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
村规民约不仅涉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还关注到村容村貌的整治与提升。从河道挖沙、乱砍滥伐到“门前三包”、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等,每一项规定都细致入微,为村民的行为提供了准则。同时,村规民约还以挂图形式发放到每家每户,时刻提醒着村民们要规范言行举止,做文明村民。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得胜堡村还积极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好邻里”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村里一位干部说道:“党员干部是先锋,率先给村民作表率,我们希望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村民的方式,让广大村民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我们村庄发展作贡献。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只有良好风尚真正在村民心田生根发芽,才能为得胜堡村的美好未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村规民约的推动下,得胜堡村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昔日的陋习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文明新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村民积极响应参与,共同营造民风淳、村风清、家风正的良好氛围。
如今,得胜堡村正沐浴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两委”高度重视得胜堡村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工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同时,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让这座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文旅产业方面,得胜堡村依托饮马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得胜堡群等自然、人文、历史资源,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例如,得胜堡康养研学项目、得胜古长城国际营地项目、以“走长城花路,赏边塞风光”为主题的得胜综合文化旅游精品路线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得胜堡村在饮马河两侧还开发建设了多个不同档次、不同风情的房车营地,自驾、骑行、烧烤等周边游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此外,“得胜”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深入人心,“二月二文化节”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格外引人注目。
得胜堡美景惹人爱
走进得胜堡村,可以看到游客络绎不绝的身影。一位游客说:“来得胜堡村,可以说不虚此行。原先我们想感受一下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年代,体会古堡印迹,了解过去那段沧桑岁月,所以选择来得胜堡。来了这里之后发现村落建设得真好,十分干净整洁,村民素质也高,特别乐于助人,对我们的疑问都会耐心解答,还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另外,‘万里茶道’实物展与‘民族碰撞融合’展是我们这次旅途的意外之喜。回去后,我们一定带家人、朋友多来得胜堡游玩。”
边关古韵依旧在,岁月静好待人来。得胜堡村,这座边关古韵犹存的村落,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迎接着未来的挑战。展望未来,村“两委”将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努力将得胜堡打造成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圣地。
在这里,岁月静好,历史长存。得胜堡正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得胜堡村定将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满怀憧憬与期待,携手并进,共同见证得胜堡村在新时代的华丽蜕变,期待它成为乡村振兴中更闪亮的地理名片,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