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家沟是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之北的一个村庄,就这样一个听起来似乎毫不起眼的村子,却享有“天下第一村”“三晋第一村”“北乔家南师家”的美誉。究其原因,这源于师家沟现存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其建筑群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建筑群与地形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堪称古村落民居的典范。
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进师家沟,呈现在眼前的建筑群震撼人心,可能再也找不出像师家沟这样基本全是清代窑洞民居建筑的村庄了。因此,师家沟建筑群绝对称得上为山西小众而绝美的景点。
师家沟所有宅院依山而建,所依凭的山便是姑射山。姑射山面积约60000hm,属于吕梁山脉,相传为尧夫人鹿仙女诞生之地。姑射山古迹遍布,有北仙洞和南仙洞两部分,其中极其重要的一处古迹便是师家沟建筑群。
师家大院建筑群
师家沟建筑群背靠姑射山,且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据师家沟《要氏族谱》记载:“观其村之向阳,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龙虎二脉累累相连,目观心思以为久居之地面。”师家沟建筑群为典型的清代窑洞民居,它们的震撼之处在于建筑的精美、结构的奇特和布局的巧妙。师家沟依山而建,所处的地理位置毫无疑问是山区,那么最初在此处建造建筑时,必然要考虑地形因素,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建筑群。观此建筑群,发现建造此民居的祖先真正把“因势利导”这个词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这片沟沟坎坎的黄土地上,师家沟建筑群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当我们走进村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群的层次感极强。不似其它村庄一样整齐排列,而是错落有致,麟次升高。具体而言,就是这一层庭院可能就建在下一间主楼的屋顶上,一层比一层略高一些,呈阶梯性分布。当然,这个规律不是绝对的,中间可能突然冒出来一个建筑物高于两端。但总体说来,乱中有序,让人赏心悦目。师家沟建筑群也叫师家大院,其缘由后文会展开介绍。
层次感极强的建筑群
绕着建筑群走两圈,会惊叹古人布局建筑的智慧。根据走访和当地居民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师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多座院落,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为主体,这些名目繁多的四合院让人眼花缭乱。除了形式多样的四合院,院内各种类型的房间更是让人万分惊叹。据介绍,院内分别设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赏月房、门房以及工仆、马厩等用房。
经过几番探索,会发现这三十多个院落简直就是相融合的一个整体。院落门前由巷道相连接,巷道狭长且采用月洞门来分隔空间。院落彼此相通,但其相通之处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四通八达,互相勾连,可以从院落内部逐一通过,却猜不到应该从哪个口进入另一个院落。有的是另开偏门,有的是藏于暗道中,有的是通过上楼门通往其它院落,用“走进一家院,串遍整个村”来形容师家大院再合适不过了。其实,这种独特的结构在当时是为了防盗,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
此外,师家大院四周有长方条石铺成的人行道,长约1500m。在这条环形的石板人行道上,可看到醋坊、油坊、当铺、盐店等标牌。目前,只有几户居民在此居住。
整个师家大院建筑群不论是从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看,构造都充分与地形地势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四合院的特征。总之,无法想象想当时设计师家大院的建筑师该多有智慧。
师家大院的雕刻也极具艺术价值,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院内包含众多砖雕、木雕和石刻,153处门额、门匾和47处砖刻牌匾均为雕刻艺术,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以及门楼、花草、人物、琴棋书画等都极具雕刻艺术价值。雕刻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仅“寿”字的窗棂图案就达108种,都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珍品。其雕刻艺术不仅工艺精湛,还具有丰富的寓意,是北方传统元素与晋南地区的元素相结合的产物,地域代表性极强。
师家大院的整体构造浑然一体,俨然是一座经过严谨设计过的小城堡。各式各样的四合院让人心旷神怡,眼前一亮。还有院落中楼房式格局的窑洞足见设计人的独具匠心。窑洞高约4m,宽约3.5m,深约9m,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且屋顶较高,不会让人产生压抑感。窑洞虽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仍坚固如初,保持着明清代建筑的模样,几近完整,这也是我国建筑史中的一个奇迹。
窑洞内部的陈列
师家大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建筑群,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重庆市的建筑物,即使相邻的建筑物,其高度差可能很大,或许是这个平地的第一层,一转眼可能又是另一个水平面的十八层。在大院云集的山西,师家大院必然有它独特之处。师家大院作为清代窑洞民居,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典雅而又繁华。几百年过去了,师家大院被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年代感十足。
提到师家大院的形成与发展,就不得不说师氏家族的故事了,师家大院的命名就是由师氏家族而来的。据说,师氏家族于明末定居于此地,从第三代开始壮大。乾隆年间,师家大院由第三代师法泽主持修建。一直到师家的第五代,出了师鸣凤这样一个对家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师鸣凤曾经为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的上属,与两人相交甚好。恰值明清“开中法”政策的颁布,师鸣凤争取机会开始进行盐业买卖。师鸣凤因此逐步发家,之后他又经营了钱庄、当铺等产业,进一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师鸣凤的经商之路从太原发展到全国,是当时晋商中较为成功的商人代表。
师鸣凤不仅在经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于咸丰二年(1852)立下军功,官位升至正五品,做到了师家官职位分的最高点。再加上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扶持,师鸣凤可谓是官场得意,政绩显著,社会地位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从此,师氏家族的后代沿着师鸣凤的方向继续发展。一方面,师家后代积极求取功名,通过捐纳、求学等方式跻身于官场。另一方面,师家后代也努力发展商业。师家第六代人师炳成在师鸣凤支持下继续发展盐业,并在多个地方开设了流通站,进而又做起钱庄等生意,师家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与当时的的乔家堡一起被誉为“北观乔家堡,南游师家沟”。
师家大院在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后,家族不断壮大,到光绪年间基本建成,前后持续两百多年。两百多年间,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师家大院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总面积约75hm2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
清代后期,师氏家族逐渐由做官、经商转变为传统的农耕世家。自这之后,师家大院一直保持原貌,没有再扩建。至今,师家大院仍然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形态。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师家大院的鼎盛与师氏家族的命运紧密相关。庞大的师氏家族的繁衍和发展经历了从明到清、由盛而衰的过程。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到第三代师法泽的壮大,中间经历了百年的艰苦创业。当时正值乾隆盛世,商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师氏家族抓住了机会发展商业,积累了资金资本,才有了跻身晋商行列的可能。
师氏家族同其他晋商一样,在初次经商成功之后,用积累起来的资金置田产、扩家业、盖房屋,尽显商人风范。为了彰显家族地位,他们建起了师家大院这座在当时看来是豪宅的建筑群,以显富贵。同时,在建造的过程中,师氏家族秉持传统的思维,遵循当时的乡风民俗,建筑布局上以及装饰上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
虽不似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那样有名气,但师家大院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其结构特点是其他建筑群无法比拟的。
师家大院位置较偏,近年才开始收门票,而且周围几乎没有被商业化,只有偶尔才能见到的几家推车小吃摊,所以更能体现其原始古朴的质感。
师家大院的家族文化底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师家大院建筑群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有“开”又有“敛”,既满足了主人对外交住的要求,又有一定的私秘性。同时,建筑群布局规划处处体现尊卑等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宗法礼教,又充分彰显了建筑的时代性、社会社和民族性。而建筑群“耕”与“读”的治家之道也蕴含其中,这是师家大院特有的文化礼教特点。院落内“东山气”“南山寿”“北海风”“敦本堂”“清白家风”等题额,字迹浑厚,刚劲有力,处处体现着封建社会耕读世家的文化品位。
现如今,师家沟不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已故国家文物泰斗罗哲文先生题词:“窑洞文化精华,民居建筑瑰宝。”
题名为“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石碑
师家沟的建筑群在绘画艺术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现成型的美术作品《师家沟》,就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第一人”的著名画家拇指先生所作。中国油画院、西安科技建筑学院等多家国内学院将师家沟古建筑群作为教学研究基地。此外,还经常有学生或者喜爱绘画之人前来观赏师家沟的建筑群并作画。
影视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飞虹塔》以及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电影《一九四二》,都将师家沟定为主要外景拍摄地之一,这也充分证明了师家沟的建筑群之宏大,是很好的影视外景基地。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技术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家沟村民说,经常有无人机盘旋在村子的上空拍摄建筑群。师家沟的建筑群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向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师家沟,这确实是值得称赞的。师家沟还建设了游乐场,以供游客游玩。此外,当夜幕降临,师家沟有时还会有打铁花表演,每当这个时候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影视业的介入,师家大院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地地道道的本土特色展示在我们面前,弥漫着宁静、古朴、敦厚、自然的气息,留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师家大院建筑群安静地徜徉于群山怀抱中,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黄土地里,窝居于师家沟中,成为师家沟的名片。如今,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应拓宽师家大院的传播渠道。布局精巧的建筑、影响深远的家族文化和淳朴的民风,都是师家大院建筑群无比珍贵的财富。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题词“汾西县师家沟清代民俗文化博物馆”为师家大院建筑群增添了耀眼的光辉。
此外,师家大院建筑群也被编入王军教授编著的《中国窑洞》中,成为范例,吸引了众多目光。无论是对外国友人还是中国学者来说,师家大院建筑群的魅力都是巨大的。
踏着石条铺就的环村路,触摸经岁月侵蚀而斑驳的门环,倚靠着会嘎吱嘎吱作响的旧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饱经沧桑却依然散发活力的窑洞。一阵山风吹来,仿佛步入一幅古老而又唯美的画卷,与历史的见证者对话。谁能想到,在这个仅有500余人的村落,曾演绎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或许师氏家族也不会想到,他们生活过的痕迹、他们建造过的建筑、沉淀过的文化、经历过的岁月,会给后世留下如此大的震撼。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师家大院正在慢慢走进大众视野,为更多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