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关中社火”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其发展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立足于“关中社火”的发展与传承,以新媒体时代为视野,通过对“关中社火”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社火”是陕西省关中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关中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也体现了民众的生活与信仰。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关中社火”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新媒体为“关中社火”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与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快速化、碎片化的传播使“关中社火”面临文化内涵弱化、艺术品质降低的发展困境。因此,“关中社火”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关中社火”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基于集体记忆的独特存在,“关中社火”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成为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社火”亦称“射虎”,旨在感恩五谷丰收,感恩火种提供取暖和熟食之源,是一种流传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社火表演包括舞狮、舞龙、踩高跷、打鼓等,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情,成为人们体验文化与滋养心灵的重要途径。作为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载体,社火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美好的愿景与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对民间舞蹈与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社火的表演方式、内容、人物角色、服饰、脸谱等均是对炎黄文化与儒、释、道精神内核的阐释与呈现,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法则。
“关中社火”狂欢化表达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蕴
狂欢化与“关中社火”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篇文章中正式提出狂欢理论,并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传播学等多重领域。狂欢理论是指由狂欢节推衍出来的狂欢式、狂欢化等一系列概念术语的总称。该理论认为,在没有表演者和观赏者之分的狂欢中,全民性是其主要特征,这样的狂欢是一种全民性的表演。“关中社火”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性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具有集体性、表演性、互动性和仪式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恰恰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关中社火”表演中,民众参与到舞蹈、歌唱和表演中,一方面展示了民众独特的艺术才华;另一方面,民众在表演中表达内心的情感,沉浸在愉悦的自我世界中,享受生活的轻松与乐趣。重要的是,社火表演体现了民众的集体信仰与文化记忆,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并不断创新。
古代社会,民众经常通过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来祈求丰收和平安,并由此形成了社火表演,是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民间艺术。“关中社火”不仅成为关中地区的群体性活动,还成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基于群体特征的差异化发展,“关中社火”不断创新和发展,吸收各类艺术元素,无论在表演形式还是表演内容上,都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独特艺术风格。
“狂欢化”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蕴
1.祈福与信仰的仪式
从“关中社火”的起源可以看出,民众旨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祝福,是基于祈福这一目的而形成的。“关中社火”不仅表现了人们共同的追求与文化信仰,还表现出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和信仰的尊重与传承。在这一仪式中,民众通过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等,释放生活压力,从而产生新的生活感受,为平淡的日常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2.艺术与表演的互动
“关中社火”的表演形式多样,有舞蹈、戏曲、民间小戏等,舞蹈包括芯子、高跷、龙灯舞、旱船、秧歌、狮子舞、龙舞等。“关中社火”以欢快、热烈的节奏展现了狂欢的氛围,从而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表演中的服饰、道具与妆造以奇特的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狂欢体验。
3.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关中社火”表演既是个人才华与情感的展现,也是文化与信仰的集体呈现,是个人与集体的融合。作为一项集体性活动,“关中社火”中的个体既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是观众或组织者,既可以以个体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独立性,也可以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4.文化与竞技的挑战
“关中社火”不同于其他只具备观赏性的民俗活动,它是观赏性与竞技性完美融合的民俗活动,这种融合保证了“关中社火”的持久性与传承性。在“关中社火”表演中,舞狮比赛、舞龙比赛、杂技表演等表演形式,一方面展现了个体的才华,释放了表演者旺盛的表现力与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集体性表演中又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关中社火”凭借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合作竞争意识,受到民众的喜爱。
5.旅游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关中社火”以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一方面,为促进乡村振兴拓宽了发展渠道,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提升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社火表演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对挖掘和传承民间艺术形式有重要作用,也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发展现状及困境
“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
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具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旅游中,“关中社火”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观赏和娱乐价值,更体现了历史文化价值。
“关中社火”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民俗文化,既体现出了乡村的质朴与坚韧,又反映了乡村的活力与幽默。丰富的舞蹈种类和各异的杂技表演不仅获得游客的喜爱与追捧,还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参与者通过群体性的合作表演,形成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对于促进优良的乡风、民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当“关中社火”这种集体性活动与竞技得到游客的赞叹与肯定时,村民的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集体记忆。
“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关中社火”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群体性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项目。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纷纷投入资源和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演出活动、推广社火文化等方式,推动“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发展与创新。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新媒体时代下游客的需求,“关中社火”在发展过程中结合现代旅游元素,不仅将社火表演与旅游景点相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还将社火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和推广“关中社火”文化。
目前,“关中社火”依旧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传统节日时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但受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其吸引力大不如前。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传统的社火表演形式与内容已无法满足年轻受众群体对于民俗文化的需求。基于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关中社火”都有待改进与创新。
“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发展困境
一是缺乏创新人才。“关中社火”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传承的问题。部分年轻人离开乡村后由于经济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的意愿较低,而“关中社火”却亟需一批优秀的年轻演员和传承人才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二是文化传承断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减弱,对“关中社火”的传承和发展缺乏热情和动力。除此之外,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不充足、教育体制不完善,导致“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三是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许多地方都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四是数字化技术的冲击。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关中社火”在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难以保持其独特性。
新媒体时代“关中社火”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资金扶持,广纳贤才
针对创新人才缺乏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将“关中社火”融入公共文化建设体系,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与企业参与到“关中社火”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制定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同时,通过教育培养、合作交流、举办赛事等举措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关中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共同发展。
创新表演形式
新媒体时代,民众获取资讯与资源的手段与渠道愈发多元,民众接受信息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关中社火”不仅应继承传统的表演内容与形式,还应结合各类现代艺术元素,创新表演形式,实现跨界融合,从而满足年轻受众群体的文化与审美需求。对于目前较为弱化的杂技表演应予以加强,并在各类地方舞种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舞蹈、音乐、灯光等艺术元素,创新艺术表演形式,打造更具趣味性、文化性、审美性与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通过民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关中社火”的兴趣与爱好,进而参与到“关中社火”的建设中,有利于积极推动“关中社火”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传承方式
建构习俗文化的集体记忆需要社会互动,社会个体唯有在社会情境交流中才能获得记忆,并对这一情境进行识别和定位。“关中社火”仅依靠线下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青年群体的需求,只有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如线上参与投票、线下观看比赛、互动游戏竞猜等,才能使其有效传承与发展,提高受众参与度和粘性,借助流量实现跨地域传承与创新。除此之外,当下,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盛行,“关中社火”应打破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将“关中社火”的表演、技艺、文化等元素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这不仅提高了“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对于推广“关中社火”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拓展受众群体
传统“关中社火”的受众群体偏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青年群体应成为“关中社火”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针对文化断层问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扩大“关中社火”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体了解民俗文化,热爱民俗文化,进而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同时,积极建立校企合作,鼓励和推动企业参与民俗文化发展建设,通过培训、团建等方式,加强对“关中社火”演员和传承人的培养和引进。
结合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化再现“关中社火”,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关中社火”的魅力。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关中社火”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加强跨领域合作
“关中社火”应与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进行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实现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通过跨领域合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关中社火”的传承工作。
“关中社火”从民间表演形式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关中社火”的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还有利于地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关中社火”在面对机遇与挑战时,以文化助力经济,用“数智”推动传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关中社火”在乡村旅游中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刘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张迪.城市化语境中的社火流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李娜.民间习俗传播与集体记忆研究——以关中社火为例[J].文化产业,2022(36):135-137.
2023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基金项目“‘碳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发展优化路径研究”(202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