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古村落“霸气”地悬挂于山中,它就是晋东南平顺县的虹霓村,有“悬崖上的古村落”之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虹霓村的地理位置十分奇特,它不在山脚,也不在山巅,而是在悬崖中段。只不过此处以一片平地铺展开来,人们在这块平地上依山建起了众多房屋。平地上的居民、房屋连同这山便构成了虹霓村。放眼望去,虹霓村的一侧同悬崖下端相连通。
虹霓村整体风貌
你若跑到村子尽头低头俯视,可不得了,垂直陡立的崖壁厚重且侵蚀痕迹明显,令人心生畏惧。你若跑到村子东侧,则会看到另一番壮观的景象,奔涌的瀑布从悬崖的折断处倾泻而下。这条瀑布是穿村而过的虹霓河,它横亘于虹霓村。夏季虹霓河水暴涨之时便于悬崖处激流垂下,形成了落差80余米的瀑布景观,同时水雾升腾,遇阳光则呈彩虹之态,“虹霓村”由此得名,自然“虹霓河”也有了由头。虹霓村有了,虹霓河有了,“虹霓河瀑布”便也为村民口耳相传。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即紫色烟霞,和“虹霓”同理。从古至今,自然景观的形成规律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只能观其景而未能探其因,现代科学的加持让很多未解之谜有了答案。细细想来,古人观察到日照之下氤氲的紫红色时,会不会以为此瀑布有不寻常之处。如此思索,便可浅浅窥探古人的心理。而现代的我们,站在相似的景观下,观察到相似的自然现象,脑海里早已有了科学的思维,便只是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沉溺于这瀑布带来的震撼中。
无独有偶,古有李白为庐山作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有爱国人士石磺为虹霓瀑布作诗:“日照紫峰生云烟,近看瀑布挂山尖。飞流直下百余丈,疑是村人卷白帘。”石磺笔下的虹霓瀑布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侧面表达了他所感受到的震撼。诗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是对自然景观发自内心的感叹。我们或许不能绝对地依靠石磺的诗来了解虹霓瀑布,但是总归可以依托它来想象。
话说回来,虹霓瀑布虽比不得庐山瀑布那样气势盛大,但也独具特色。虹霓瀑布倾泻于悬崖最低处,因虹霓村三面环山,走近便可看到挺拔秀丽的山峰。虹霓村在虹霓河边的崖畔之上,背山面水。瀑布、村庄、悬崖错落有致,形成一幅令人动容的山水画。“天人合一”在此刻开始具象化。虹霓村及其居民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虹霓村也有太行山深处的“天上人家”之称。
虹霓瀑布景观
1959年由“山药蛋派”作家马烽编剧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是在虹霓村拍摄的外景。虹霓瀑布奔涌而下的场景被拍摄到了镜头中,转换一下思维,当下如果我们利用短视频、影视剧等形式把虹霓瀑布及类似景观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宣传出去,那么这些隐藏在大山里的景观会让更多人知道,吸引到更多游客。关于虹霓村的起源,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据村中的明惠大师塔背面碑刻《潞州紫峰山海会院明惠大师铭记》载,该塔落成于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另据《平顺县志》记载:“平顺人民在清嘉道以上,原不甚杂,开垦东山一带者,多襄垣人。自咸同以还,因东临林县,人稠地窄,乏田可耕,一般贫民之无生业者,窥县东荒山甚夥,无人垦辟,呼朋引类乘隙而入,典买顶托大加种植。数十年间,来者愈众。南起跑马赸窟窿梯(现河南林州石板岩镇),北迄豆口里之南山(浊漳河南岸群山),西抵杜公岭之南北一带,周围二三百里间,到处均有其足迹。其人性勤苦,善居积,或二三十家全操林语,或五六十家,半仅土人。”根据此县志记载,村民的祖先大多从河南林州迁徙过来。
根据以上推断,五代之时,即1100多年前,虹霓村就初具规模,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千年古村。
虹霓村村东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隘——虹梯关。据清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鲁班梯,即虹梯关,有石径通河南林县。径如云梯,土人传鲁班所凿。”虹梯关是山西著名的“八大古关”之一,是晋豫交通的重要通道。现虹梯关关口大门紧锁,无法入内,也无法领略其险峻之势。但是,虹梯关这一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成为了解虹霓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虹霓村也成为虹梯关大峡谷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2019年1月,虹霓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此外,它还是山西省首批重点旅游扶贫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
如今,我们走进虹霓村,可以看到一幢接一幢用石头垒成的房屋,房屋虽然比较矮,规划却极为整齐,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屋墙是用石头砌的,屋面是用石板盖的。就连村子里街巷基本都由石头铺设而成,也就是石接石巷,它们彼此相连,纵横交错,看起来是精心规划而来的。其实村里也有少量水泥砌的房屋,主要还是石头房屋。
怀着好奇的心情继续了解,会发现虹霓村的三面都被山所围绕,且山基本为挺拔的石山,这样就容易理解为何村里的基础建设多用石头了。据了解,因周围山峰较多且能提供的石头颇丰富,且最开始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村里交通很不发达,以致于水泥等其他建筑材料进村较为困难,因此村民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直接就地取材。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石板顶、石头墙、石街石巷、石瓦,这里仿佛成了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头用于建筑是当地的特色,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言谈之资,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观。同时,这也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大智慧。
虹霓村分北庄和南庄,其划分界限当然就是虹霓河了。因为虹霓河是沿着村子横穿过去的,自然地形成两个板块。其中,北庄主要为居民区,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古今并存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而南庄则是晋豫古道衍生的商贸区。
虹霓村迷人的自然风光
虹霓村作为传统古村落,保存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经国家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虹霓村共收录不可移动文物3处,分别是明惠大师塔、水磨坊、关帝庙。
明惠大师塔是国家重点文物,通高约6.5米,方形单层,塔身为石雕的仿木结构。目前整座塔非常完整,尤其是复杂的塔刹也很好地保存下来了。在塔的背面刻有五代唐长兴三年(929)的碑文,记载了此塔背后的故事。
据碑文记载,唐乾符四年(877),明惠大师住持海慧院(又据说海慧院就在虹霓村)时,一日突然有人前来报信说“保广要杀大师”。明惠大师回应道:“吾久于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诛,偿宿债矣。”是年正月十三日,大师果然被杀。他死后,由弟子崇职等捧舍利,奉潞州节度使之命建塔葬之。所建之塔便是明惠大师塔。
塔檐为石雕屋檐,塔刹由基座、山花蕉叶、仰覆莲瓣和宝珠组成。此塔纪年确切,雕造精美,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座五代时期石塔,被《中国古代建筑史》引为唐五代时期方形石塔的典范之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珍贵遗存。2001年,明惠大师塔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距此塔不远处曾有个寺庙——海会院,为明惠大师所主持。海会院发展到明代的时候,香火旺盛,僧人上百人,寺庙规模很大。但是海会院先后出现了火灾和洪雨灾害,且洪水汹涌不断,所以虹霓村另外一个名字也叫洪底村。
此外,水磨坊也是虹霓村极诊贵的文物。据村民说,虹霓河在清代时期就水势旺盛,这为虹霓村水磨坊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虹霓村以河水落差产生的冲击力为动力,使得水轮转动,进一步带动石墨转动,进行粮食加工。水资源的优势足以让虹霓河沿岸的村庄都建造水磨坊,满足了生活的需求。现如今长虹桥南端的水磨坊是遗留下来的唯一一座,它建造于清代,有三间,分上下两层。其中,下层与河道相连接,带动着水轮盘转动,上层为磨坊。水磨坊的建造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粮贩经由晋豫古道通常会把小麦运送到此地用水磨坊加工再外销,促进了虹霓村商业贸易的发展。水磨坊是古代虹霓村村民智慧的结晶,直到现在仍有人用它来磨面。
虹霓村除了文物之外,虹霓断崖下还有一个小型的水电站,为太行山山区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虹霓村水电站于1958年修建,在王三毛等人的带领下,开发虹霓河,开凿石头,共投资了6000元,建造起了一座可供300户居民使用的水电站。现如今因水量的减少等因素,该水电站停止使用。
虹霓村人文历史厚重,手工艺品各式各样,技艺以家族的方式传承,流于后世。虹霓村村民淳朴而专注,非常注重工艺技巧,力求“原汁原味”。流传至今的有手工粉条、手工烧饼、土榨花椒油、手工纺织、手工编织等。
虹霓村美丽的自然风光、珍贵的文物遗产、厚重的历史文化都成为村子独特的财富,近些年来逐渐为外界所知,并吸引了一大群旅游达人。人们驾车绕过十八弯山路前来探索这个神秘的村庄。据村民所言,虹霓村被前来观光的游客赞不绝口,收获了众多好评,甚至有人评价这里为世外桃源。这一点都不夸张,村子十分隐蔽又有山有水,且山水相通,在山水的映衬下虹霓村愈发充满神秘感,魅力十足。
当然,虹霓村被认可也离不开村里领导班子的努力。虹霓村村委以身作则,为了改变村民的观念,他们凡事走在前面、先行探索,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告诉村民,只要肯动脑筋肯行动,虹霓村是可以有远大发展的。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虹霓村经历了两次洪灾。虹霓村水资源丰富也有弊端,秋冬修筑的水坝常常会被夏天充沛的雨水冲毁,造成了洪涝灾害。虹霓村村干部一带领村民治理河道也是一段艰难的历史。
2009年,虹霓村迎来了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村支书王安富带头与山东塔山集团合作,成立通天峡景区开发公司,这为虹霓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之后景区开业、公路修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0年,虹霓村开始利用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2013年,平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交通的便利使得虹霓村迎来了旅游发展的高潮。
2017年,通天峡景区正式与虹霓村确定合作关系,并建立了游客服务中心项目,为虹霓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这之后,游客更多了,虹霓村的变化也更大了。
为了虹霓村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党支部带领村民加快了整治人居环境的步伐。从最开始开展清河塘、清沟渠、清道路、清墙体等活动开始,到保护遗存建筑物,再到积极申请传统村落、文化历史名村的称号,虹霓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虹霓村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谋发展,将原先废弃了的水电站改造为民宿,并将民宿承包给村民。民宿设置了经济房、观景房等,每间房都精心布置,房内会贴各种暖心标语。每到假期高峰时段,民宿基本都能被预订出去。民宿的开发也给虹霓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虹霓村乡村记忆馆
此外,村干部联合相关公司组建了一支网红服务团,这支队伍成为宣传虹霓村的重要力量。宣传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
每逢客流量高峰期,村民们自发形成了商贩组织。尤其是老年人,他们会带上自家地里的花椒和自家的红薯粉于游客处支起小摊,向游客介绍他们的产品。在电商发达的时代,虹霓村也并未错过这个机会,通过电商超市向网友们推销村里的农副产品。
虹霓村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其益处自然数不胜数。游客的蜂拥而至带动了民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销售了农副产品,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让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并投身于家乡建设。
虹霓村积极响应平顺县实施的“乡村振兴百名新农人计划”的政策,积极引进、培养人才,重视符合乡村发展要求的“新农人”。虹霓村领导干部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座谈会、亲自拜访等方式激发年轻人的乡土情怀,对有想法的年轻人进行动员,试图为虹霓村的人才建设添砖加瓦。
近年来,虹霓村建造了一个乡村记忆馆,内有农产品展播室和非遗民俗室,可供游客参观。虹霓村乡村记忆馆在丰富村民文化活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了虹霓村美好的记忆,是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见证。
如今,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基础设施的完善,霓虹村带着如诗如画的桃源风光和积淀已久的历史文化也逐步走出去,被更多的人看到、了解。霓虹村村民们也在碧水秀山间继续挥洒汗水,用行动打造更迷人的历史文化村落,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