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讨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10名乡村小学生和10名乡村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收集关于孝文化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数据。研究主要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编码与分析,以探寻孝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文化认知、情感共鸣、行为决心和实践体验在相互作用下共同影响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研究结论指出,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加强文化认知教育、促进情感共鸣、强化行为决心以及创新实践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从而有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
研究背景及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因此,实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任务。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促进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家庭团结、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背景下,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严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宗族观念淡化以及亲缘关系纽带松弛,乡村孝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乡村小学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乡村小学生和教师对孝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如何,当前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孝文化建设如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通过访谈乡村小学生和教师,研究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参考与借鉴。
研究过程
研究设计
由于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本研究使用能够深挖根源的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2024年4月至5月,本研究团队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访谈了10位乡村小学生和10位乡村教师。通过对访谈对象的半结构式访谈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质性材料,依据目的性抽样原则,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选取10位不同性别、家庭背景、年级的乡村小学生和10位不同性别、年龄、科目的乡村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文本资料的搜集并进行编码整理,对影响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加以确定,从而对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基于研究伦理考虑,学生和教师编码均采用姓名的首字母大写组合形式(如“李四”用LS)。研究对象按年级划分(学生),一年级1人,四年级2人,五年级3人,六年级4人;按性别划分,男性7人,女性13人;个体访谈时间最短为8分钟,最长为38分钟。
类属分析
在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策略进行类属分析。整个过程经历了三级编码,首先,将原始资料逐句分解,赋予属性概念标签,并聚类为次类属;其次,分析各次类属之间的关联,提炼出主类属;最后,进行框架重组,形成最终的理论范型。经过三级编码,关于乡村教师教育情怀表征的类属分析确定了4个主类属和12个次类属,如下图所示。
图 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模型(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研究发现
在对20份访谈资料进行类属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目前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模型。访谈资料显示,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受到知、情、行、践四种成分的影响,分别是文化认知、情感共鸣、行为决心和实践体验。以下对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4种成分进行分析和论述。
对孝文化的文化认知
通过访谈,笔者认为对孝文化的认知是影响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直接因素。
一是对孝文化内涵的认知。由于每个学生和教师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不同,因此他们对孝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通过访谈,可以识别他们对孝文化内涵及重要性的认知差异,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文化振兴策略。访谈发现,学生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但多提及关于孝顺父母的内容,很少谈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对于“孝”,他们多理解为有孝心、孝敬父母、家庭和谐、尊重父母意愿等,只有个别学生提到尊老爱幼、尊敬师长。
二是对孝文化典型案例与故事的认知。典型案例与故事是孝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了解这些案例,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孝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践行孝道,让他们在学习中能有所参照。在访谈时,通过询问小学生是否熟悉历史和现实中关于孝文化的经典故事和人物,学生们往往提到的是故事名称,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除此之外,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回忆出故事的具体细节,但不知道具体故事的名字。可见,学生们对孝文化典型案例与故事并不熟悉。而在采访乡村教师时,他们所举的案例更加丰富,如《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简单又深刻的故事很适合向学生传递孝道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三是对孝文化实践形式的认知。孝文化的实践形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实践形式的深入了解,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更自觉地践行孝道。明确的实践形式有助于学生将孝文化内化为实际行为。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表示会在家里帮忙做家务,教师则表示会在特定的节日组织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例如,一年级的学生YXY表示:“我会帮爸爸妈妈捶背,帮爷爷奶奶收拾桌子、端茶倒水、倒垃圾。”CSY是一名数学老师,也曾担任过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小时候曾是留守儿童,因此她特别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她说:“在5月心理健康月时,会给高年级布置设计感恩墙的任务,让学生自发地感恩身边人。老师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跟踪,比如让学生写心得或作文。另外,在春节期间会布置作业——寒假劳动清单,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去采购物品,参与家庭的大扫除,共同完成劳动,维护家庭卫生。”LX老师讲道:“学校往往会在德育主题宣讲或是进行主题班队会时进行孝道教育。特别是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三个节日会有相关活动的组织。”
对孝文化的情感共鸣
一是亲情体验。这涉及与家庭成员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照顾、传统节日的孝道实践、倾听与陪伴、与长辈共度的时光等。在访谈时,六年级的LW同学表示,在家中,他很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如扫地、洗车、做饭以及洗碗等。HZH同学说道:“我会帮爸妈分担家务,帮妈妈捶背,为她弹琴。”作为班主任的LSY老师表示:“在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时,我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给家里的亲人捶背、剪指甲、洗脚等。”
二是文化共情。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集体活动中的角色体验以及情感教育的渗透等。英语老师XH表示:“学校从创办起就提倡用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来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另外,我们还开展过关于弘扬家风家训的征集活动,家长们踊跃投稿,其中有部分是关于孝道的,我们会展出优秀的家风家训,号召全体师生家长参与,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
三是道德感悟。部分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他们经常通过照顾家人、参与家务,明白父母和长辈为家庭的辛劳付出,通过这种观察与体验,他们认为应对长辈心怀感激,尊重和体贴长辈。学生HZH说:“尽孝就是让父母开心,不让父母担心我。外婆有说过,要我好好读书,长大了孝敬她。还有,我在给爸妈过生日时,会给她们做手工蛋糕,但不会让爸妈知道,我会跟同学一起去。”语文老师HZ表示:“每年学校都会举办家长会,在会上,让孩子把自己写的信给家长,家长也会与孩子互相交换信件,孩子还会给家长颁发奖状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孝文化的良好情感共鸣是促进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对孝文化的行为决心
通过访谈发现,乡村小学在孝文化的行为决心培养上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孝文化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孝道教育的持续性。
一是信念不够坚定。通过访谈,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乡村小学生大多能坚守孝道的信念,将孝文化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访谈教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表示班级里有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遵守孝道。六年级的班主任ZYN老师说道:“高年级的情况是,有学生到了叛逆期,不会体会父母的辛苦,自己乱花钱,家长也反馈说不像过去听父母的话,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还有学校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写出父母在你心中的形象,并给父母打分。有学生知道这是给家长的,就会比较虚伪地填写答案,因为学生会问老师,会不会给家长看。”这表明乡村小学生对于履行孝道的信念还不够坚定,有待持续培养。
二是持续行动不多。当问到学生会在什么时候谈论表达关心、孝顺父母的话题时,学生们的回答基本上限定在特殊的节日,而不是一种长期的行动。例如,学生LSH说道:“在特殊节日时,偶尔在家庭活动或者班会时。”就学校层面,老师们也给出了较一致的回答,如ZHL老师、KP老师都提到,“学校对于特定节日孝道的推广与传播很足够,但对于这之外的时间未推广,不太够”。HZ老师进一步表示:“学校只在特定时间进行孝道教育,活动方式不够丰富,本土资源利用还不够,比如研学活动主要是劳动实践、参观等,孝道文化在研学活动中的体现并不多。”
三是自我约束不足。自我约束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辈的关爱和照顾可能流于形式,缺乏持续性和主动性。例如,只在特定节日表现孝顺,而平时缺乏关心。与长辈相处时,可能表现出不耐烦或不尊重的态度,对长辈的教导或要求缺乏耐心和理解。通过访谈发现,学生与老师都反映了学生们存在自我约束不足的情况,如XH老师说:“学生会受一些手机小视频的影响,觉得孝顺离他们很远,或者有些不好的风气会影响他们的思想。”
对孝文化的实践体验
一是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乡村小学生经常会参与家庭的日常劳动,如帮助父母收拾家务、照顾长辈生活、参与敬老活动等。
二是学校活动。在学校的孝文化教育活动中,学生们会通过学习孝道故事、参与相关演讲和分享活动,增强对孝道的认识。教师也会经常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理解孝道的意义。例如,KP老师说:“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父母的辛苦,我布置过让学生观察记录父母工作情况的作业,上课再分享,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分享。”ZLF老师说:“在课堂上,有口语交际的版块,会让学生分享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以及如何孝敬父母,在家里与父母常聊的话题是什么,回家会帮爸妈做哪些家务活。”
三是文化传播。当提及“对于如何在学校或家庭中践行和推广孝道文化”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可以在学校多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如研学、宣讲、绘画等;在家庭中多关心父母,多分担家务。例如,YXY同学说:“多关心爸妈,爷爷奶奶,更勤快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们则从开设课程、活动引领方面进行了阐述。例如,ZHL老师说:“我觉得可以再开设相关课程,比如传统文化课程,扩充孝道文化资源。”HZ老师说道:“学校可以开展孝文化主题方面的研学,去挖掘常德本土孝文化学习资源。”
以上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师生对孝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孝道文化的传播仍需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以增强其影响力,扩大其覆盖面。鉴于此,本研究得出对孝文化的实践体验是影响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建议
结合访谈资料,乡村小学在孝文化建设上可采取多维度、深层次的策略,有效促进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认知教育。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加强孝文化的专题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安排,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孝文化认知。可以结合历史典故、现代案例等,提升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水平。另外,还要加强案例与故事的推广,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孝道的经典故事和典型案例,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孝文化的核心价值。强化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孝文化的教育。例如,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介绍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是促进情感共鸣。在学校和家庭中定期组织亲情体验活动,如重阳节、母亲节等,通过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亲情体验。例如,举办孝道实践比赛,鼓励学生为家人提供实际帮助,并记录分享其体验;在校内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孝亲敬老主题的演讲比赛、戏剧表演和手工制作比赛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三是强化行为决心。增强信念培养,在课堂和家庭中进行孝道信念的强化教育,通过经典故事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孝道的认同。设立孝道奖励机制,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激励他们持续践行孝道;延续孝道实践,学校应设计常规性的孝道教育活动,而不仅限于特定节日;开展孝道专题讲座、实践工作坊等,促进孝文化的长期推广。
四是创新实践形式。例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学校和家庭中,设计丰富的孝道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家庭劳动体验、家庭会议、孝文化展览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孝道。另外,可以结合本土资源,利用本土的孝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孝文化遗址、开展研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实际感受和理解。
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可以完善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体系,为培养具有传统美德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推动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孝道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本文系2024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乡村小学孝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P24YC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