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一战线不仅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统一战线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具有政治、组织和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理解新时代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深入系统地认识其内在逻辑。文章首先梳理了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然后梳理了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逻辑,希望能够为新时代继续发挥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参加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统一战线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深刻反应。党的百年统战工作经验也充分表明统一战线具有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显著制度优势。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有其特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在当前深入探析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可以为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整合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征程凝聚统战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历史性决策,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性质发生变化,统战工作重心转移,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人士也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密集、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召开经验交流会,提出“广开就业门路、培育就业能力”的提案,确定了通过组织化的经济咨询服务和工商专业培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路子。例如,攀枝花市总工会积极推进“就业促进工程”,聚焦技能培训,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职业介绍2000人次,帮助4 840名农民工实现就业。此外,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一大批寺、观和教堂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兴办生活生产、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一方面促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分化,社会经济成分和就业方式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流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非公有制经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开始由“单一”变得“多元”,统一战线工作也出现了社会化趋势,逐步向基层社会延伸。1994年11月成立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就是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帮扶和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社会成员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权益意识的觉醒,并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社会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激化,导致仅仅依靠单一的党委政府治理社会的模式难以有效解决和统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存问题。统一战线基于自身的联系广泛、智力密集、资源丰富的功能优势,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便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统一战线联系和发展的对象更加广泛,内部构成日益多元,呈现出巨大包容性和显著的社会性特征。这一时期,在宽松的国内外环境下,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成员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开始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他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光彩事业,捐资建立光彩医院、光彩学校等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各类扶危济困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聚焦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送医送药一系列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例如,农工党德阳市委聚焦以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农工党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四年深入德阳偏远乡村地区进行送医送药义诊活动。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统一战线主体更加多元,开始在经济咨询、专业培训、医疗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全方位参与基层
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对统一战线优势作用的发挥,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广泛凝聚共识”,指出“统一战线有自己的优势,应该也完全能够为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对统战工作的科学指引下,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系统论述了新时代还需不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和如何继续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问题,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日趋健全,制度条列更加规范,广大统战成员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形成了统一战线全方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统战部门也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开展运用统一战线制度优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例如,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所需,大力探索统一战线服务民生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动员统战成员下沉社区,引导和组织统战各领域优秀会员开展以法律服务、教育卫生等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协调服务民生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汇聚合力。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全国各地还有众多将统一战线这一法宝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实践,这些地方实践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一致,共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显著优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
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性要求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的规范化和治理方式的科学化。为了达到这一现实性要求,仅靠相关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有能力的统一战线成员建言献策、参与其中。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多元治理主体的广泛有序参与,需要团结好各民主党派、新的社会阶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统战对象,发挥他们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客观影响,传统的单位制和街居制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有效协调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模式,达到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与力量的组织与动员问题。如今,统一战线联系发展的主体更多、范围更广,它囊括了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等在内的十二类对象。通过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团结和凝聚广大统战对象,并通过统战对象的动员与协调能力,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规范化也需要有智慧、有能力的统一战线成员建言献策,推动各项制度的优化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保证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共同协作、良性互动的基本机制,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对县及县级以下社会公共领域开展的治理,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治理工程,除了需要调动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之外,也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包括意见交流与表达机制、民主议事协商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机制。统一战线作为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战略法宝,联系和发展的对象既有代表基层人民群众呼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又有各民主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基层的生活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体验,能及时地获取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反应基层的问题与挑战,对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建设起着建言献策的作用。各民主党派人士也能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站在相对“超脱”的角度,对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建设进行“体制外的监督”,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还表现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科学化。科学化的治理方式意味着要运用法治意识治理基层社会,并在治理的过程中,将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相结合,运用协商对话、求同存异的柔性方式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解决基层治理问题。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讲是做人的工作,具体来说是协调和处理人民利益关系的工作,为了妥善处理各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化解和减少不必要的利益冲突,就需要在治理过程中把握“度”,运用柔性的方式进行治理。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处理的是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协调问题,具有运用柔性方法解决治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同时,统一战线联系的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往往是一个群体中的权威性人物,具有较高话语权,有利于基层社会矛盾的化解与基层社会诉求的合理反应。因此,将统一战线的主体与方法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实现在坚持一致性目标的前提下,最大化地维护基层社会多样性的利益诉求,达到对基层社会的“善治”目标,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不同地区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通过收集和整理全国各省市、各区县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发现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种模式,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为新时代继续研究和推动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1.民主党派服务模式
民主党派作为统一战线联系和发展的主要对象,是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在向党和政府提供资政建言、引导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拓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制度、组织与人才优势。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委统战部于2019年5月试点成立基层“民主党派之家”,并凭借“民主党派之家”的活动载体,在社区积极推动“微议事”“微走访”“微心愿”的“三微”服务活动,在保障基层群众民生,提高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创新发展民主党派“3+3”工作法,广泛组织丰南区民主党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以组织‘聚人’,以引领‘聚心’,以活动‘聚力’,以阵地‘聚势’”的“四聚”模式,扎实开展送科技、送医疗、送法律的“三下乡”活动,充分展现了民主党派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作为。
2.议事协商模式
在全国各地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山东、湖南、四川等多地广泛推行“有事来协商”活动,旨在运用统一战线成员联系广泛、智力密集、资源丰富的优势帮助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例如,山东省烟台招远市委统战部为发挥统战专业优势,创新打造“协商在一线”的招远统战工作品牌,组织吸纳300余名统战人士组成基层社会治理智囊团,依托“乡贤议事馆”“社区咖啡屋”等20余个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道路扩建、路灯安装、污水处理等“琐碎事”,真正起到了解民忧的统战作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大力开展“你有事就喊我”活动,以“围炉夜话”为载体,收集整理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帮助1.5万余名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促进辖区内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3.结对帮扶模式
各省市、各区县统战部门组织辖区内的统战成员开展与某社区的对接帮扶也是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例如,湖南省湘乡市委统战部,组织辖区内的各个民主党派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与湘碱社区的结对帮扶,前后筹资140余万元,帮助社区完善大门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实实在在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委统战部,根据辖区内7个民主党派的不同特点建立与社区(村社)的结对帮扶机制,引导统战成员下沉到基层社会,深入一线实地听民声、解难事,为基层社会治理汇聚统战资源,真正帮助社区解决治理难题。
总之,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支持。统一战线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价值取向、主体构成和实施机制上的契合性,构成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时代在发展,使命仍延续。新时代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长期发挥,离不开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历史经验的支撑。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制度优势和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为在新征程上继续深入推进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实践动力。当前,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深刻理解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三重逻辑,用好用活统一战线政治、组织、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对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党史党建研究中心2022年度重点课题“统一战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SDJ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