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决策,提高大学生“三农”意识,引导其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解决了当前农村人才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就业渠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文章选择了吉林省3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76份,分析总结相关调研数据,并从认知层面、实践层面、资源层面和教育层面分析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教育教学改革依据,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基本能力和服务意识。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人才是其中的重要元素,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激发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集聚人才。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其责任所在。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应加强大学生对于“三农”的思想认知,让现代大学生群体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核心力量,同时提高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在逐年提高,加之大部分高校坐落于城市,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群体在物理空间上与“三农”产生了天然的隔离。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城镇发展,如何落实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开展了大学生“三农”问题认知及服务乡村振兴调查问卷活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切实解决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识缺乏问题提供参考,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活力。
大学生“三农”问题认知及服务乡村意愿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高校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主要目的和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现状:首先,通过调研可以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以及对乡村振兴的认识、态度和参与度。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作用及其潜在影响力。
2.提升意识:调研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意识方面的不足和误区,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的乡村振兴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挖掘潜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力量,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大学生的潜力和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4.制定政策:调研结果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大学生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这些政策包括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激励措施、培训计划和合作项目等。
5.推动发展:调研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了解大学生的乡村振兴服务意识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升,可以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采取网络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利用互联网发放大学生“三农”、乡村振兴调查问卷,总共收集问卷576份,回收有效问卷576份,对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相关情况,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访谈,以便探讨对策。
大学生“三农”问题认知及服务乡村意愿调研情况分析
调研对象分析
调研主要针对吉林省三所高校,包括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大学。在调查的576人中,男生150人,占26.04%,女生426人,占73.96%。农科相关专业26人,占4.51%,非农专业550人,占95.49%。来自农村316人,占54.86%,城镇260人,占45.14%,在农村生活过的456人,占79.17%。
表1 大学生的户口所在地及是否在农村生活情况
调查对象均选择非农科专业大学生,但调查结果显示,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农村户口,其中近八成学生在农村生活过,熟悉农村并具有相关生活经验。
调查对象对“三农”的认知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
1.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和了解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但是在576人中,有201人没有完全回答正确。在“三农”的了解程度方面如表2所示,只有14人非常了解,占总数的2.43%,有49.83%的学生只听说过但是不了解,47.74%的学生一般了解或了解。
表2 大学生对“三农”的了解情况
如表3所示,调查对象中有62人关注并主动了解“三农”问题,占总数的10.76%。514人偶尔了解或基本不关注。
表3 大学生对“三农”的关注情况
如表4所示,对于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有268人不了解,289人只是一般了解,其中全部了解的只有19人,占3.3%。
表4 大学生对“三农”政策的了解情况
如表5所示,调查对象中,学生知晓的大学课程当中没有“三农”相关内容的有455人,占78.99%,表示学校目前没有关于“三农”相关教学或实训,有60人表示有相关学习和实践,61人表示有选修但是本人没有参加。
表5 大学课程中设置“三农”相关教学或实训情况
调查对象中虽然有一半来自农村,八成在农村生活过,但是其中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三农”,也不关注“三农”问题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同时,近八成的大学在教学课程或实训课程中没有设置关于“三农”以及乡村振兴的教学内容或实训。
2.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
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问题中,如表6所示,376人表示有所了解但是了解有限,占65.28%,134人基本了解,只有57人完全不了解。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以参与乡村文旅工作、参与农产品品牌传播建设、支教、拓展乡土电商渠道等方式参与乡村振兴。
表6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了解情况
表7 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关系情况
表8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方式的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是非农专业,其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看似无关,但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调查中,积极的意愿还是很高的,学生愿意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以各种方式投入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如传媒专业的学生愿意通过文旅工作、电视平台、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师范类学生愿意通过下乡支教、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参与乡村振兴。
3.就业方向和意愿
在调查对象中,如表9、10、11所示,有36.28%的学生会考虑乡村振兴相关方向就业,有46.5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有55.38%的学生愿意在乡村生活工作但持观望态度。只有24.13%的学生比较习惯城市生活,不愿在乡村就业并生活。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就业,但由于对相关政策和就业前景的不明晰,仍保持观望态度。
表9 大学生就业是否考虑“乡村振兴”方向的情况
表10 大学生考虑乡村就业和生活的情况
表11 大学生家乡的发展状况
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以及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调查分析,以及针对部分受访者面对面的访谈,反映出大学生在三农问题认知和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认知层面
认识不足。多数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不够,虽然有较强的意愿投入乡村振兴,但认知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缺乏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对其复杂性、挑战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关注到一些表面现象。同时,部分大学生持有较为传统的农村观念和就业观念,认为三农问题只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关心的,对现代农村的发展和需求认识不足。
知识碎片化。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呈现碎片化的状态,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了解。学生有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但没有系统的基本认识和知识,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以及一系列的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都是一脉相通的,要将其与宏观背景相联系。
实践层面
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普遍缺乏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对“三农”缺乏热情和责任感,更多将其视为一种短期实践或体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缺乏与农民、农村社区建立深厚联系和合作的意愿。
资源层面
资源获取困难。大学生在获取三农问题的相关资源时存在困难,如政策文件、实践案例等。缺乏有效的资源获取渠道和途径,导致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和研究受到限制。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大学生在整合相关资源时能力不足,跨学科(如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营销策略)、跨领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研究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也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能。
教育层面
教育内容不足。当前大学教育体系中,尤其是非农专业关于三农问题的教育内容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学习和研究需求。有限的教育内容往往比较传统和碎片化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践经验和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不同大学生对学习和研究需求。缺乏有效的实践教育和案例教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体来看,大学生三农问题的认知以及服务乡村振兴存在认知层面、实践层面、资源层面和教育层面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训支持,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三农”、参与乡村振兴。
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识的建议与策略
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宣传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典型,利用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三农”情怀。通过校园媒体,如校报、广播、公众号等,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意义和成果,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与自身发展的实质性关联。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乡村振兴融入人才培养。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中,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在通识课程或专业课中适当融入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在“五育并举”中贯穿知农爱农教育。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师团队,邀请专家、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到学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分享真实案例和经验。举办乡村振兴主题的宣传活动、展览等,营造浓厚氛围。
政策激励,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如税收优惠、创业贷款等。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或孵化器,为大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导师等资源支持;设立相关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奖励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学生;为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学生提供学分认定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拓宽就业意向,激发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热情。
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如实习、调研、志愿服务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需求。同时,大学生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乡村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以各种方式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但是大学生尤其是非农大学生缺少“三农”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学校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对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高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发挥自身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积极力量。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课题“非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传媒类专业为例”(编号:ZX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