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文化兴村
近年来,西黄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村内历史文化资源,秉持着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对村内古建筑进行了普查与修缮,并研究制定了旅游线路。通过种种措施,西黄石村成功让这些沉睡的历史遗产在当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黄石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属丹河流域中段,距晋城市区36km,距镇政府8km。村西距长晋高速公路2km,距207国道2.5km,全村共有520户,1960口人。她掩映于泽州县北义城镇的翠峦秀水之间,是一个被时光轻抚、历史镌刻的村落。
西黄石村牌坊
西黄石村历史底蕴丰厚,文化资源突出,宛如一颗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明珠。自唐代起始,经由明清两朝的精心雕琢,至今已跨越八百春秋,历久弥新。她先后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美誉,正式步入国家文化遗产的殿堂。西黄石村,以其独特的古建瑰宝与醇厚的文化气息矗立在三晋大地上。
西黄石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村内的古建民居,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现存古院落达250余幢,占地面积达40000m,建筑面积26000m2。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这里既不像南方粉墙黛瓦、花香鸟语般典雅多情,也不像北方粗犷凛冽、轩昂大气得不可一世。这里的建筑周正规矩,每一块砖,每一根梁,每一块彩绘都结构讲究,选材精良,令人叹为观止。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城堡式建筑群中的一枝绚丽的奇葩。
有人评价,“西黄石村落建筑群雄伟中见质朴,质朴中求精工,对称中有变化,变化中求实用”,此恰如其分。成氏家族是西黄石村最古老的家族。在成家,拥有着最华美的丁孺人节孝门楼的成家侍郎院,留存着最精美的垂花门与插屏式照壁的成发昌宅院,以及被称为“世外桃源”的成满昌院落等。杜氏家族又是村中实力最雄厚的家族。在村中,院落最多、占地最广、保存完整的便是杜家大院建筑群。当然,杜家的财富不仅是有运气,还有在朝廷中为官所得。从杜家文魁院中仅存的半块牌匾就可见一斑。匾上不仅有“杜绍预”三字,还留有“巡抚山西兼管提督盐政印务节制太原城守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勒保为”的字样。相比成氏家族和杜氏家族而言,赵氏家族和张氏家族在黄石村的留存下的建筑则屈指可数。赵家真正兴盛起来是在乾隆年间赵锦堂考中举人的那一年。但清中末期又由于生意上的变故而变卖家产,赵氏家族迅速衰落。目前保存完好的仅有村北乾隆年间建造的赵家簸箕院一座。至于张氏家族,则是在清中末期因做生意兴起的一个家族,曾凭借雄厚的财力收购过其他三大家族的宅院,但不久又因官场斗争而衰落,据说曾被抄家,因此现在留存的建筑非常少且并不完整。
挂着高高红灯笼的杜家大院大门
成澄洲院一层门楼留有字样的匾额
村民对祖辈留下的家园格外呵护,并在房屋修缮时尽力做到“修旧如旧、面目不变”,难能可贵的是,西黄石人习惯于在原址上对房屋进行重新修建,体现出西黄石人对这块土地的眷恋和热爱,也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的古建瑰宝。
西黄石村周围还环绕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春天,田野里油菜花盛开,金黄一片;夏天,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秋天,硕果累累,丰收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味。
在西黄石村中有一棵古老的槐树。在岁月的长河中,古槐树如同一位沉稳的长者,静默地站立在时光的岸边。它的枝干,如同老者那布满皱纹的手臂,伸展向天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每一根枝干都粗壮有力,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幕,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一片凉爽的庇护。
树身,是古槐树的灵魂所在,它粗壮而挺拔,仿佛是大地的脊柱,支撑起了一片天空。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每一道沟壑都记录着风雨的洗礼和阳光的恩宠。树身的纹理,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画卷,讲述着自然界的奥秘和生命的顽强。树皮,是古槐树的外衣,它坚硬而厚实,保护着树身免受外界的侵害。树皮上的裂痕,如同老者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充满了故事。它们或深或浅,或宽或窄,构成了一幅幅自然的图案,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槐树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生命力的象征。他的存在,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古槐树的枝干,树身,树皮,每一部分都散发着生命的光辉,让人肃然起敬。在古槐树的荫庇下,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力量。古槐树是大地的守护者,是时间的记录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绿色丰碑。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黄石村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村内道路硬化,交通便利;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齐全,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西黄石村还拥有一些特色项目,如手工艺品制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这些项目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西黄石村将继续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特色农业,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粗壮挺拔的古槐如同大地的脊柱
古韵悠悠、底蕴丰厚
据村中花甲庙祝口述:“西黄石村原名金玉村,金为黄,玉为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其最早见记录于唐。唐代初年,祖籍河北的成氏人家逃难落脚于此,置鼎祥宅于两龙(龙顶上、苍沟河)之中。村内共有成、杜、张、赵几大姓氏。”据记载,成姓是金玉村的开拓者。明初,赵、张两家迁入,村中人口数量才开始增加,村子规模也逐渐扩大,历经数代到明朝末年,金玉村成为附近规模较大的几个村庄之一。清军入关后,杜家祖上杜霞英率众迁入村中,经商为业,广结善缘,杜家一度成为晋商大户,享誉乡里。金玉村也迎来其发展历史上的黄金阶段。清乾隆年间,西黄石村的成、杜、赵、王四大家族功成业就之后,便大兴土木,置邸建宅,形成了一处鳞次栉比、赫巍耸云、富丽堂皇的古庄园。
《晋城市市乡镇志》中记载西黄石村:“相传唐初由成氏建庄,名金玉村。清朝时,杜霞英迁来,日渐家富势大,起造亭台楼阁48院,成姓不服,凭亲朋官势,告杜姓篡位,于是抄了杜家,将楼阁烧成焦土,为免纷争,村中决议改名为黄石村,因‘金’为黄,‘玉’为石,故名之。后因水土流失,村分为东西两半,东侧为东黄石,西侧为西黄石。”
《康熙泽州府志》中记载的古代西黄石村区域范围
乾隆时期,西黄石村为金玉岭。据《乾隆泽州府志》:“金玉岭邑东北四十五里,莒山左。旧志云:赵蔺相如遣舍人怀璧从间道归赵之处,非所详也。”金玉岭东北45里处正是蔺相如完璧归赵处。道光时期也有关于金玉岭的记载,据《大清一统志》:“莒山,在凤台县东北五十里,北接高平县界,下有道泉,其左有金玉岭,相传即蔺相如怀璧从间道归处。”金玉岭在莒山之左。
西黄石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明末清初为西黄石村的鼎盛时期,豪门贵族深宅大院约百余处,因年代久远现仅存六十多处,其中二十多处基本完整,有皇敕旌表仕郎院、名臣敬师奉匾院、大夫文魁院、荣膺武魁院、锦堂举人院、知县明堂院、九支旗杆院、雅士书房院、国珍瑰宝院、拱门弧光院、霞瀛绣楼院、义和堂、尚友堂等,星罗棋布于村里的各个角落,呈现着古朴典雅的遗风。
村中传闻成、杜两家分村为东黄石、西黄石的时间应在同治到光绪年间。在光绪年修的《泽州府志》中确切提出了西黄石、东黄石,并给出了具体的距离(距泽州府),《光绪凤台县续志》记载:“東黄石,距城六十里。西黄石,距城六十里。”
西黄石村是历史沉淀的瑰宝。西黄石村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里的历史建筑,如古庙、老宅,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了村民的情感与记忆。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之地。西黄石村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戏曲表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让外来的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展望未来,西黄石村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索和体验。
节日氛围下人来人往的西黄石村口
文旅融合、产业兴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黄石村紧紧抓住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村“两委”的努力下,西黄石村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西黄石村依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其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度假场所。
同时,西黄石村还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科学规划,确保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不仅对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普查与科学修缮,让这些沉睡的历史遗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不仅是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让这些传统文化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传承与发扬之路。
西黄石村立足古村资源优势,以党建为基,以文化兴旅,带领村民挖掘和传承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西黄石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西黄石村还积极探索发展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相对完备的乡村旅游体验,与此同时,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延展产业链。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西黄石村的经济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村民们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未来,西黄石村将继续依托古村优势,将古村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打亮,推动集体经济稳步上升,努力将自身打造成特色旅游古村落的典范。
西黄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依托古村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其努力打造的特色旅游古村落的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作为历史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之一的西黄石村也将在未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此外,西黄石村还将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西黄石村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
村中的一条青石小路
在西黄石村,一条历史悠久的石头路蜿蜒穿过村庄,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与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条石头路,以其独特的斑驳和沧桑,成为村民心中不可磨灭的乡愁。石头路上的每块石头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有的石头表面已经被磨得光滑,有的则布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风雨。这些石头,经过无数个春秋的洗礼,已经与村庄的历史融为一体,成为了村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村民们对这条石头路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晨光初露,村民们便踏上这条石头路,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黄昏时分,他们又沿着这条路返回家中,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石头路上的每一步,都记录着村民们的汗水与欢笑,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
这条石头路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通道,更是村庄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村庄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村民们从艰苦奋斗到幸福生活的转变。石头路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石头路,是西黄石村的一张名片,是村民们情感的寄托。它的存在,不仅让村庄的历史得以延续,也让村民的乡愁有了安放之地。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条石头路将继续陪伴着村民,见证着村庄的每一个变化,承载着村民的每一份情感。
青砖巷弄,碧瓦窗阁。西黄石村见证了明清时期晋南地区以大宗家族为代表的村落发展史,在这数百年的繁华或衰落间,变的是门前的车水马龙,不变的是晋南人民淳朴自然,勤劳致富的人文精神。行走在村落间的小道上,听耄耋老人们讲述着成、杜、赵、张四大家族远去的故事,只得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岁月的无声销蚀。
西黄石村的故事会继续书写下去,西黄石村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着新的更大的力量。走在光滑的青石板小路上,仰望高高的院墙,细看精美的雕刻,聆听美丽的传说,和这古老的建筑一起见证“四大家族”几百年的兴衰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