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业品牌建设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品牌受损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农业品牌,不仅是保护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产地信誉,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十个卖大米九个都是五常大米,到底哪些才是真的?”
“如何判断阳山水蜜桃是不是‘真箱装假桃’?”
“种在西湖地区的龙井茶都能叫‘西湖龙井’吗?”
……
品牌是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价值优势的关键,通过品牌建设,农产品能够摆脱“低端、无序”的刻板印象,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的延伸。
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化建设正步入快车道,各地农业品牌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截至目前,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36%,是历史增长最快时期,农产品“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业品牌建设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然而,品牌带来溢价的同时,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能力较强的农业品牌侵权频发,出现了产区内搭便车、蹭品牌等现象,让消费者“李逵”“李鬼”难分辨。
2020-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95起农业品牌司法诉讼案例;2021-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384个农业品牌行政执法案例。
据相关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侵权情况最为严重的当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侵权品类主要集中于知名度和溢价水平较高的粮食、茶叶、水果等,并且对于头部品牌多、品牌溢价高、品牌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较强的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侵权情况更为常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兴起,农产品在享受广阔市场和销售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更大的线上侵权行为,这对品牌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品牌受损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农业品牌,不仅是保护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产地信誉,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品牌保护话题年年有,且花样不断翻新。目前农业品牌保护的困难有哪些?有什么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又存在哪些新情况、新趋势?面对保护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如何应对、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