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明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后世将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王琼生于1459年,卒于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晚号双溪老人,是山西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刘家堡)人。
据史料记载,王琼在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举进士,官至一品尚书,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由工部主事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的五年中,王琼因执掌兵部,功勋卓著,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嘉靖十年(1531),回京再任吏部尚书,次年病逝,追赠太师,谥“恭襄”,长子王朝立扶灵柩回籍,葬于蒙山脚下(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金胜乡王家坟),礼部尚书霍韬撰神道碑,后诏建专祠于晋溪园西,名“王琼祠”。
王琼故居内的漕运繁华图
如今,我们可以去太原市刘家堡村的王琼故里了解他的杰出事迹。在去刘家堡之前,我们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刘家堡村不仅因王琼而闻名,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村振兴成果成为旅游村庄。刘家堡村通过挖掘、利用和整合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探索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依托王琼故里的资源优势,刘家堡村打造了非遗文化一条街,形成集观赏、感受、学习、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刘家堡村,游览非遗小镇。漫步在村路上,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环绕在我们周围,沿着道路往前走,道路两旁的院落墙壁上有不少与王琼相关的墙饰,为我们即将进入王琼故居作好了铺垫。一路走走停停,我们来到了王琼故居门外,大门对面有一些游客驻足,我们走上前去才发现是有人在讲有关王琼的故事,故事十分有趣,是王尚书与小女儿的故事。
王琼有四个女儿,小女儿嫁到了太原附近一个县里的大户人家。在他的小女儿出嫁时,王琼给的陪嫁是一件衣服和一颗珍珠。小女儿过门后,大户人家的妯娌们免不了在一起闲谈比富,有人和王琼的小女儿说:“你一个大户人家的闺女,只陪嫁了一件衣服、一颗珠子,真是太寒酸了。”小女儿受到妯娌们的冷嘲热讽,整天闷闷不乐,数日后回到娘家,哭哭啼啼,把一肚子委屈说与父母。
王琼听了小女儿的哭诉后,反倒哈哈一笑,说:“爹给你陪嫁的两件东西都是宝贝,你回去后,拿你的衣服、珠子和她们比。”小女儿问:“怎么比?”王琼告诉她:“把你的那件衣服和妯娌们的衣服一起泡到油锅里,再提出来,这是一比,然后把你的那颗珠子和妯娌们的珠子混到一起,这是二比。”
小女儿回家后,就照父亲说的办法和妯娌们比起来,结果妯娌们的衣服从油锅里提出来,一件件被油浸得又黑又脏,全都不能穿了,而王琼女儿的衣服从油锅里拿出来,不仅没有一点油腻,反而更加鲜艳夺目。王琼的女儿大受鼓舞,又把珠子拿出来,和妯娌们的珠子放到一起,众人只听到“吧吧”的响声,原来是妯娌们的珠子都被小女儿的珠子吃掉了,珠子变得更大更圆,光泽更亮。过了一段时间她高高兴兴地回到娘家,把结果告诉了父母亲,王琼告诉她,自己给她的那件衣服叫“火龙衣”,那颗珍珠叫“赤(吃)宝珠”。
我们想多了解些王琼的故事,于是走进了王琼故居内,院内以石砖铺就,干净整齐,庄严肃穆。王琼手持书卷的雕像昂然挺立于院中央,一身凛然正气,仿佛当年那个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勇毅担当的一代名臣就站在我们面前。瞻仰其英姿,我的心中顿时生出一股恭敬之意。后进入室内,墙上展示着王琼的生平经历,包括王琼一生的重要事迹,王琼仕宦数十年做了三件令人称赞的大事,一是主持治理漕河,二是平定朱宸濠叛乱,三是加强西北边防。
王琼故居院内
王琼故居内王琼雕像
此外,王琼与王阳明的故事也被传为美谈。王阳明即王守仁,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阳明心学”的影响力极大,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王阳明少有宏图之志,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石和尚)、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被父亲斥为狂妄。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渐生经略四方之志。但其仕途并不顺利,在龙场悟道之后,一直致力于“心学”的研究。
王琼对王阳明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王阳明)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按常理来讲,王琼如此欣赏王阳明,我们大多会猜想,二人的关系应该匪浅,可是真相是两个人的交情甚浅,王琼完全出于对王阳明才学的赏识才数次荐举他。由此看来,王琼的高洁大义实在令人钦佩。
王琼府第遗址碑
听说,王琼的出生地其实在以往有一些分歧,为还原历史真相,相关人员查阅古籍,严密推理,最终判定王琼生于刘家堡村。《太原市志》第一册第三章“地名释略”第三节“市区地名”述:“刘家堡,乡、村名。俗称堡儿上,明吏部尚书王琼故里。”
幸运的是,我们还见到了王琼的后人王保旺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三晋红色书画第一人,一生专攻毛体书法艺术和毛主席素描肖像雕刻及版画等艺术的创作,艺术功底深厚。王老师为人亲切,当场为我们作画,画出来的毛主席画像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敬佩。
王琼故居的相关负责人还向我们介绍,为纪念王琼的卓越功绩,由中共太原市小店区委、小店区人民政府策划、监制,拍摄了一部电影——《明臣王琼》。此影片于2022年7月在中国横店影视城开拍,并于当年完成拍摄制作,2023年6月30日在山西大剧院首映。2023年10月,该片获评山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2024年4月6日在电影频道播出,好评如潮。
游览结束后,我想对王琼有一个更加细致、深刻的了解,于是,回家后又继续查阅资料。
王琼故居
人在出生时天有异象,似乎预示着此人的不凡。在历史上,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无独有偶,《明史·太祖本纪》中对朱元璋出生的记载是这样的:“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查阅资料发现,王琼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据说,明天顺三年(1459)九月的一天,两位骑马的官员从西走进刘家堡村,正巧走到东街中段路北,现王琼故居前,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霆闪电,大雨倾盆,这两个骑马的官员急忙下马,牵马躲到王琼故居的门楼下避雨。刚刚站定,院内便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顿时,雨停日出,大地阳光普照。见此情状,两个官员叫住院中匆匆走过的佣人询问,得知宅院主人喜得一子,其中一个官员目瞪口呆,另一个官员见状问其缘由,那个官员说,婴儿将生,雷雨大作,婴儿落地,雨停日出,感天动地,实感惊奇,还有咱们两个当官的在门楼下侍立,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说毕,他们重新上马向东而去。这个刚出生的婴儿,便是明代重臣王琼。
王琼出生于仕宦之家,其高祖王良元时官居潞州(今长治)知州。元末明初,曾祖伯聚由蚕石(今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迁至汾东柳州(今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定居。祖父安,生二子,长子永寿。王永寿即王琼伯父,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明英宗天顺年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琼父王永亨,字延庆,曾受业于明代理学大师薛瑄门下,天顺三年(1459)乡试中举,明宪宗成化时曾任昌黎知县、隆庆知州。王琼的母亲任氏,太原县人,生子四:长子名瑶,次子即王琼,三子名玠,四子名珮。
刘家堡村随处可见的王琼故里墙饰
王琼故里已成为刘家堡村一张闪亮的名片
出身世家的王琼,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国学训练。据说,他四岁能写楷书,八岁便通《尚书》,加之父辈的理学熏陶,使他读书务求明体实用,注重知行合一,慨然有志于当世之务。王琼从小便怀有救世的理想与抱负,他发愤图强,熟读四书五经,汲取圣贤智慧,为日后成为国家栋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王琼更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才能和胆略,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二十二岁时,王琼在平定州游冠山,见到元朝名臣吕思诚石洞后,提笔写下这样的诗句:“丈夫生而果有志,何必临渊去羡鱼。”王琼的抱负可见一斑。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成化二十年(1484),王琼26岁,荣登进士。次年,官授工部主事。弘治六年(1493),王琼因个人能力突出,升任主管水利的都水郎中,出治漕河三年,政绩卓然,《明史·王琼传》中曾称赞他“治理漕河……由是以敏练称”。
其实,当时情况十分复杂。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沿漕河所有州郡都设有通判一员,每县设专管漕河的县丞一员,“专任漕河事”,受工部都水郎中直接管辖。但到了明弘治年间,此专职官员多被各省抚按委以兼杂,或因治理河道差事缠身,既工作辛苦,又难以升迁,多不尽其职,整个漕河事务管理混乱。王琼主持漕政后,就此问题考察实情,整肃人员,习以专职。奏请朝廷核实人员编制,革除地方兼差,责令专司河道本职。这使得管理漕务的官员能够专司其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再有,埽草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材料,但在当时,因管理混乱,导致埽草新陈混杂,堆积腐烂,无人过问。可即便如此,地方官每年从百姓中摊派,部分官僚趁机从中渔利,百姓深受其害。对此,王琼快刀斩乱麻,将各州县所堆积、储备的埽草数量进行了统计,再根据河防需要,定出每年的征收数额,多余部分,折收银两,以减轻百姓搬运负担。同时,严格管理,做到“草不积腐、民不困征”。经过整肃,不仅河防储备充足,而且每年所征埽草量比过去减少十分之七,两年节储银三万余两。
此外,当时不少州县可以随便动用河防木材挪作他用,并从中贪污。于是,王琼奏请皇帝下旨:“沿漕河州、县,不得动用专用木材,违者严加议处。”这样,既保住了河防资财的专用,又抑制了贪污浪费之风。一次,督御史议将漕务费用于移补军粮,王琼不畏权贵,称:“河滔事务,费缺孰供?急征之民,民益病。”严格实行漕务费专款专用。后来,御史又挪移河防木材修葺学校,王琼得知后,立即传文书给县官,令其尽快将木材追回漕司,以保证漕务之需。王琼办事从来就是这样,“秉公识体”,且又能“力定毅足”,言行合一。
修缮后的王琼故居
王琼在管理漕务时,十分勤勉尽责。他对漕河河段长度、水闸远近高低、所用木材漕舟状况等,都进行过实地勘查。每步每里的河道闸座,一尺一丈的漕舟水材之费用,都要“考稽画一,着人漕志,不爽毫发”。弘治八年(1495),王琼编著成《漕河图志》八卷,全书对漕河河图,河之脉络原委及古今变迁,修治河道的经费,以及历朝有关漕河的奏议、碑记等无不详细备述。《漕河图志》被誉为“切于实用”的治理漕河著作。后来,继任官吏按志核查,竟毫厘不差,对王琼之干练精细佩服之至。
据《明史·王琼传》记载:“琼善钩校(查对、查考),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王琼任户部尚书时,总管天下钱粮。曾经有一个边防总兵官企图向户部冒领粮草供给,王琼亲自过问,请来了这位总兵官,屈指计算他所率军士编制人数、已领粮草数量、现存粮草数量、各郡每年输送粮草多少,戍边士兵每年收割的青草和粮食多少,悉数道出后,曰:“足矣,重索妄也。”那位总兵官闻听此言,满脸惭愧,心中甚是惊奇和佩服。王琼身居高位,而能保持其心细如发之品质,实在令人佩服。
总的来说,王琼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刘家堡村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王琼故里”特色文化符号,集旅游、农业、休闲于一体,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来刘家堡,听明代重臣王琼的故事,感悟王琼清廉正直、勤勉为政、造福于民的品质,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