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是两个同时进行且紧密关联的战略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步,而乡村振兴则是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战略举措。这两项任务的衔接与协同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文章将探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21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章标识码:A
脱贫攻坚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脱贫攻坚的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了巩固脱贫攻坚的硕果,必须借助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各种制度逐步健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因此,对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间的关系分析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着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变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发展模式,而脱贫攻坚正是为这一改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所强调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与脱贫攻坚所倡导的农村发展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批积极向上的农村力量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其中既包括成功脱贫的贫困户,也包括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乡村干部和各类社会组织。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前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脱贫攻坚过程中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通过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形成的一系列方法和策略,如精准扶贫、产业带动、生态保护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路线图。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点
2.1产业扶贫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衔接
产业扶贫的实施旨在通过培育富有活力的农村产业,为贫困地区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持。与此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则是农业经济持续增效、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的关键路径。
首先,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应聚焦于产业链的全面发展。通过产业扶贫,可以逐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初加工、加工制造、物流配送等环节。发展现代农业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推动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例如:在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在初加工和加工制造环节,通过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全产业链发展既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又能提升整个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的有机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而产业扶贫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平台。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这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也为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努力,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为产业扶贫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推动科技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
2.2教育扶贫与人才培养的衔接
通过加强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可以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教育扶贫与人才培养的衔接应注重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通过教育扶贫,可以确保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基础教育。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支持,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同时,要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使其更贴合现代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这样的基础教育改革,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基本素质的农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其次,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教育扶贫,可以促使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设立农村专业学院、职业技术学校等,为农村学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高等教育应与当地的产业需求相结合,设立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方向,培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引导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可以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2.3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的衔接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性支撑。
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农村居民因病、因灾、因残等原因造成的贫困风险。政府应当进一步丰富保险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以确保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全面的社会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建立更加灵活、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强调社会保障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社会保障不仅是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更应当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广泛、更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与产业扶贫、农村产业振兴结合,可以实现社会保障金的多元化使用。例如用于农业生产资金、创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样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也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略
3.1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系统性谋篇布局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系统性谋篇布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性举措。在这过程中,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处理好乡村振兴大格局中涉及的各项资源分配,实现全面谋篇,构建系统性工作格局。
首先,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治理和发展的基石,必须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可以通过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培养村级领导干部,推动党的基层组织由“促脱贫”向“促振兴”转变。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组织力、引领力和服务力,激发村“两委”班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基层党建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持。
其次,要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的制度化,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在推动党建引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的制度,实现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的有效承接和转变,包括将“以党建促脱贫”延伸至“以党建促振兴”,通过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让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为积极的“领头雁”作用。同时,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和责任清单,确保驻村工作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最后,要深化项目与资金统筹机制,优化升级涉及乡村振兴发展的项目。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需要更好地统筹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包括在项目与资金管理上进行更为系统性的谋篇布局,有效解决碎片化、相似性和重复性等问题。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项目与资金统筹机制,优化乡村振兴项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项目升级、产业链衔接、科技创新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确保涉及的项目产生或附带的经济社会价值能够得到更为持久的延续。
3.2推进产业优化,以激发协同潜力
通过重大政策取向的转变,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产业扶贫由短期性政策向全面振兴的长期性政策、保障性政策、普惠性政策的转变,以实现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首先,开发优势产业。根据各地乡村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劳动力、政策因素、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开发优势产业。重视市场的作用,注重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长期规划协调,以差异化原则指导地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全面考虑乡村地理标志,优化升级产业振兴计划,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与带动效应的增强。在这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与研究,确保产业发展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以实现可持续的增收效应。
其次,创新乡村产业经营模式,强化合作机制,打造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例如,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中,可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共建共享。通过强化合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产业联动机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补齐制约生产的短板,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产业优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民的产业发展能力,包括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以确保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建设完善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支持产业的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发展。
3.3基于科技赋能,推进衔接新发展
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通过“精准”与“普惠”并重,实现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过渡,推动乡村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要把技术赋能引入乡村脱贫成果巩固和振兴治理中,充分发挥科技的精准助力作用。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对乡村资源、产业、社会等方面的精准监测和分析,这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乡村振兴步入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对乡村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总结推广科技助力乡村治理的经验,如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科技特派员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通过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科技手段,帮助乡村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创新。通过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可以形成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模式,推动更多科技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来,实现科技的广泛渗透。
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与动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变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的市场导向。在农业产业方面,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通过“互联网+电商”模式,拓宽产品销售平台与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互联网+营销”的模式,可以推动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增值和提效。
3.4推动制度建设,实现深化改革目标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集成推进乡村综合体制改革,突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长效机制,全面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首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对闲置土地资源的盘活,将闲置土地重新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包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农民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要完善土地确权体系,明确土地权属,提高土地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土地基础。
其次,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通过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宅基地管理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市场化进程,包括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关系,鼓励村集体经济参与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开发,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同时,要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提高集体经济的运营水平。通过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最后,深化经营方式改革,探索创新多种经营模式。通过深化经营方式改革,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村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探索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如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牌化。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运输和市场服务水平,确保农产品的畅通销售。通过深化经营方式改革,实现小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4 结束语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既是对过去努力奋斗交出的一份答卷,更是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庄严承诺。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汲取过去成功的经验教训,以更高的视野、更务实的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不仅让脱贫的硕果得以巩固,更使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让农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稳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宋振江,吴宝姝,朱述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精准扶贫产业成果的巩固与提升策略研究——以南昌市为例[J].老区建设,2023(06):11-21.
[2]牛胜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考量与推进策略——基于农村集体经济与农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3):76-84.
[3]陶冰玥,施生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困境及策略[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71-80.
[4]冷加星.浅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和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1):239-241.
[5]李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策略[J].农家参谋,2022(0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