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村庄不远处的山坡上开满了鲜花,远远望去,美若油画
我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下是一片田野。每年春末夏初,田野就会化为花的海洋,吸引周围村庄的村民前来。
在田野种花的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爷爷,我们都称他为刘爷爷。
刘爷爷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
春天,乡亲们都开始在农田里播种了,他却慢悠悠地坐在墙角,挑出一粒粒饱满的花种。夏天,因为怕晒,乡亲们都尽可能地躲在屋子里不出来,只有他穿着大背心和裤衩,在田间地头里走来走去。秋天,乡亲们将收了的粮食拉到集市上卖钱,他却一边唱着秦腔,一边采摘鲜花的种子。冬天,大雪覆盖了田野,乡亲们围坐在热炕上,或打扑克,或聊天,他却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来到田野,点上一根烟,久久伫立在那儿。
刘爷爷大约有三亩地。由于一个人生活,他只用五分地来种庄稼,剩下的两亩五分地都用来种各种各样的花。
刘爷爷很勤快,他不会因为自己种的庄稼少就懈怠。相反,他比其他乡亲们更用心,更能吃苦。只种五分庄稼地的他总是早早就干完了农活。剩下的时间,他便会毫无保留地用在种花上。
每当乡亲们给庄稼除草时,他也会来到自家的花地给花儿除草。平日,闲来无事时,他总会独自坐在花地的田埂上,一边晒太阳,一边看着花儿,脸上露出欣慰和期待的表情。
时光荏苒,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村里的乡亲们大多凭借自家种的庄稼,获得了一定的收入。唯独刘爷爷,因为用自家的大部分土地来种花,收入一直很少,勉强能填饱肚子的他,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一个午后的黄昏,当大家知道刘爷爷生病却没钱看医生时,就开始对他议论纷纷。为啥放着好好的地不种玉米、小麦和高粱等农作物,而要种那些不切合实际的花。说着,他们还不忘补充一句:“花种得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呀!”
时间长了,刘爷爷便成了附近几个村里的“名人”。提起他,乡亲们总会觉得既无奈,又可笑。可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每年刘爷爷依旧会带着锄头和花籽去田野里种花,且种花用的土地面积依旧大于庄稼。
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我和刘叔叔从刘爷爷家门前经过,看他独自坐在自家的大槐树下乘凉,便停下脚步和他聊了一会儿。
聊着聊着,素来性格孤僻的刘爷爷向我们敞开了心扉。出于好奇,我们便借此机会问了他为什么用一大半土地种花。
刘爷爷并没有立刻回答我们。他先是停顿了几秒,紧接着,从他的衬衫的口袋里掏出了两根一盒只卖2元钱的香烟。一根他自己留着,一根递给了刘叔叔。给刘叔叔点着香烟后,他把自己的那根也点着了。
“哎”,他先叹了一口气,然后一边慢慢吸着烟,一边对刘叔叔说道:“我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这里的乡亲们苦啊。一年到头,大家都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哽咽了一下,趁着眼角的泪滴还没滑落,继续说道:“我一人生活,种五分地的庄稼够了,剩下的地我种上花,是想在夏秋两季乡亲们干农活最苦最累时,给他们带去些许希望、温暖和鼓励……”
他的话音刚落,我和刘叔叔就湿了眼角。
那一刻,我们明白了刘爷爷的用心良苦。
细想一下,在我还是孩童时,村里还有果园和花园。每逢鲜花盛开和果实成熟的季节,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会在老人们的带领下,或去采摘鲜花做鲜花饼,或去摘些水果分给左邻右舍。
而这几年水果的价格一年比一年低,乡亲们为了增加收入,大都将自家的花园或果园用来种庄稼,虽然付出了很多,却也捞不着几个钱。再加上大家一天到晚都在田间劳作,疲惫不堪,实在无心也无力再花心思打理各自的花圃,所以记忆中的情形很难再见到了。
刘爷爷是个文化人,年轻时读过一些书,所以他的精神世界要比村里的乡亲们丰富些。
在他看来,种庄稼固然重要,只有种庄稼,乡亲们才会有收入,生活才能有保障。但是,在他的心看来,种花也极为重要。这些花可以给乡亲们的精神世界注入养分。事实也证明了,每当乡亲们在收庄稼忙得焦头烂额时,一看到这片花海,所有的不愉快和焦虑便都烟消云散了。接下来,他们便会铆足了劲儿继续收割庄稼。
上次聊天没过几天后,乡亲们都知道了刘爷爷的想法。
春节将近,在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傍晚,刘爷爷平日安静的小屋外,传来一阵喧闹声。
“刘大叔在家吗?”张婶和胡婶问道。
“谁呀?谁呀?”刘爷爷显然很惊讶。他一边问,一边打开了门。
“刘大叔,马上过年了,我们来给您送些吃的喝的。”
说罢,她们将带来的年糕、水饺、炒好的肉末、瓜子以及水果放在了刘爷爷的桌子上。
“你们赶快拿回去吧,这些东西我都有。”刘大叔的语气里透露着些许的不自信。
“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
“是呀,刘大叔。这是我们特地给您拿来的,您一定要收下。您不知道您种的花儿在秋收时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希望和能量。”
“那好吧,那就谢谢大家了。”刘爷爷的眼里泛起了泪光。自从老伴离开后,他好多年都是独自过年。很快,又到了来年种花的时候。
通往村子的路口被老人种上了鲜花,使路过的村民心情愉悦
这次和以往不同,许多乡亲们都将自家的土地特意留出一小块儿用于种花。花开时就可以让整个村庄沉浸在花香之中。自那以后,种花仿佛成了乡亲们不言说的一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