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垄垄红薯地郁郁葱葱,红薯叶正迎风摇曳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考察时强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小小甘薯也能释放乡村振兴的巨大能量,托起老百姓的“幸福梦”。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峪村大力发展粉条加工业,村民们辛勤劳作出一亩亩甘薯地,在方寸土地间,培育了致富的新“薯”光,让他们的“幸福梦”一步一步变为了现实。
平陆县张村镇张峪村的“前世今生”
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在古老的黄河岸边,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故事。运城市平陆县张村镇张峪村紧挨黄河,是夏代虞国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唇亡齿寒”的故事发生在此处;战国时期,张峪村是太阳邑的张谷里;西汉时,是河北县的张谷村;唐天宝元年(742),太守李齐物开三门,石下得戟,其上有“平陆”篆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张谷村改名为张峪村。数千年来,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从未间断。河流也许会改道,但张峪村人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近年来,平陆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强基层组织、深化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在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党建引领、一体推进、多元发展、精准扶持、全面考核的同时,结合县情实际,将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确保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增收作为民生重点,通过“基地+村+贫困户(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帮扶车间71家,让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把就业帮扶车间打造成促进稳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张峪村是平陆县有名的粉条加工专业村。近年来,该村利用黄河滩涂沙土地优势,大力发展红薯产业,红薯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并成立张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峪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利用扶贫车间实现规模化加工,年产红薯粉条50余万斤,群众增收600余万元,粉条加工业在当地逐渐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社的乡村故事
赵爱社,山西运城人,1966年生,现任平陆县张村镇张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主管党政工作和村级事务,为改善村民生活扎根基层,奔波二十余载。不论是作为农民、村干部,还是扶贫致富的带头人,他都始终遵守“对党负责,让群众满意”的铮铮誓言,不断探索张峪村致富之路,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放在心上,将一项项扶贫工作落实在眼前。当他微微侧头看向我们时,大家都感受到了他的精气神,聊起村里的发展,他的双眼闪烁着光,让你不得不噤声正视他,侧耳倾听他的想法。他始终怀揣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梦想,他的脚踏实地赢得了村民的支持与信任,他的不懈努力推动了张峪村的经济发展。
俯瞰平陆县黄河两岸,水波荡漾,风景如画
甘薯刚出土时带着泥土,表皮红润
平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张峪村位于平陆县西25公里处的黄河岸畔,属张村镇西南部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在人口组成上属于移民村。这里80%的耕地为旱地,村民以种植小麦、油菜为生,常常因浇不上水导致庄稼血本无归。因病、因残、因学、缺资金、缺土地、缺劳动力等种种因素导致张峪村很难摆脱贫困状态,全村2169人中有59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赵爱社在充分了解张峪村基本情况后,确立了两大经济发展方向。一是因地制宜,抓住机遇。根据该村的地理环境等条件,大力发展毛桃产业,注重发展养殖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宣传为切入点,将张峪村的旗号打出去,打造新型乡村形象。
张峪村村民素来重视教育。不过两千多口人的张峪村,却培养出了多名博士。关于村庄未来的发展规划,张峪村人首先想到的也是教育问题。在我们的采访中,赵爱社说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建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他想让村里以及周围的孩子们都能就近读书,再也不用跑到2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赵爱社深有感触地说:“扶贫先扶志,扶志靠教育。村子的发展就靠这些小孩儿,只有小孩儿成长了,我们村的发展才有希望。”
红薯地迎来大丰收,竹竿上晾晒着刚刚加工好的红薯粉条
在谈到张峪村经济发展状况时,赵爱社向我们介绍到,张峪村现在种地的人很少,仅有一些老人在种地,年轻人多数从事经贸活动,也有部分不会做生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首先靠做生意富起来的那些人带动刚刚起步的年轻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带动了村里经济发展。如今,张峪村已有养殖户50户,年出栏4500余头,并先后成立了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群众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也更加支持他的工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张峪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以红薯粉条产业为牵引,以发展干果经济林、花粉烘烤加工产业为重点,带动村民致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爱社说:“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围绕红薯深加工做文章,注册商标,拓宽销售渠道,开发红薯片、红薯脯、红薯膏等系列产品,持续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更多更好地惠及村民,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赵爱社当选党支部书记以来,与村民为伴,为村民服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兴办民生实事上下力气。如今的张峪村已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中道路整洁,幼儿园、卫生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民人均收入普遍增加,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小小甘薯托起百姓“幸福梦”,甜到百姓心窝里
甘薯产业为平陆县张峪村老百姓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致富路。
在张峪村红薯粉条加工车间里,机器声隆隆作响,10余名师傅分工合作,精心制作出粗细均匀、颇具韧性的粉条。从筛选、清洗、打浆、过滤、沉淀、起淀粉、二次过滤,到沉淀、起面、晒面,再到和面、揉面、漏粉、捞粉、冷却、冷冻等,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正是这种传统工艺让张峪村的红薯粉条销路畅通、美名远扬。
夜幕降临,平陆县璀璨霓虹逐一亮起
张峪村土质为沙壤土,紧邻黄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8℃,雨热同期,水热利用率高,秋季气温下降慢,无霜期长,特别适宜薯类生长。借此优势,张峪村确定了甘薯产业三步走的实施计划,即“选种推广、打牢基础——示范引导、夯实基础——深入加工、增加附加值”。村“两委”干部和甘薯种植大户前往山西农科院甘薯研究基地盐湖区张良村,实地考察甘薯机械化种植、淀粉加工、粉条生产等项目。此外,张峪村还在科技知识、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帮助村民成长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
2019年10月19日,在村“两委”的深思熟虑下,张峪村成功建设了甘薯淀粉加工基地,21天共加工甘薯137.5吨,服务张峪村及周边村农户430余户,并为村集体增加收入0.5万元。2019年12月26日,甘薯粉条生产扶贫车间也正式开工运营,带动了当地甘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为甘薯规模化种植起到了产业示范带动的效果。同时张峪村引进了现代化机器和冷库设施,结合传统工艺制作粉条,每天最少可做出3000斤粉条,既省工省时,又节能环保。
如今,张峪村有个响亮的口号:“每人种植1亩甘薯”。张峪村的“甘薯热”已经传播到沿河几个贫困村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形成了沿河贫困村抱团发展新产业态势,有力推动了当地甘薯产业发展。
乡村,不应只是记忆中的故园,更不能是缺乏活力的荒芜之地。只有永葆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激发“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赵爱社正用他的一腔热血和一身浩然正气,带领张峪村村民走在脱贫致富的前列,用他的脚力、眼力、脑力描绘好乡村振兴这幅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