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怀远楼正门
驱车赶往福建省安靖土楼景区,我们想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与震撼。山路弯弯绕绕,人群越来越密集,看来土楼应该就在不远处了。下车后,路边几位当地的老人家正在唠嗑,见我们一副茫然寻路的模样,不自觉地用手指着斜前方说道:“来看土楼的吧,顺着这条小道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土楼了。”没有任何寒暄与客套,我们连连点头称谢,朝着老人家指明的方向走去。不问自答的模式,是遇见这方土地最初的印象。
沿着村落人家走去,那低矮的院墙、门前的菜园子以及没有任何装饰的木栅栏都折射出农村朴实无华的生活气息。走到一处拐角,一位大爷正手动压榨橘子汁,汁水顺着漏斗喷射在圆口杯里。嘴馋的小宝嚷嚷着口渴,我们就买了一杯,顺便问道:“大爷,怀远楼是不是就在前面呀,还有多远?”“还有一百米,拐过去就能看到了。你们来看怀远楼算是来对了,这楼是我们这儿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有近120年的历史呐。”热心大爷言语中透露着土楼人民的骄傲。那自然流露的两个“最”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由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构成了土楼的墙体
原本是“未见土楼身,已闻土楼名”,而今是“未近土楼身,已染土楼情”。乡邻的热情和周到,让我们加快了前往土楼的脚步。
走出拐角,抬眼望去,一幢桶状建筑便映入眼帘。我们慢慢从它的身后绕至正门,眼前这个“敦厚”的家伙正是土楼。我们仰着脖子站在这个十几米高的“壮汉”旁,无法观其全貌,于是朝着土楼的大门不自觉地缓缓向后退去,土楼的完整样貌便完全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屋檐下一串串灯笼随清风摇曳,像刚才偶遇的老人家一样,热情地招呼着我们。福建土楼是集群居和防卫于一体的居民建筑,十分坚固。墙底裸露的花岗岩石块和大粒河卵石是土楼地基的延伸,由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构成了其墙体,这也是土楼“土”字的由来。眼前这幢工艺精美,历经120年风吹雨打依然坚挺的土楼就是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景点——怀远楼。
在外围绕了一圈,我们发现偌大的土楼仅有一扇门,具有很高的严密性。一处民用厕所与土楼被一条石铺走道隔开,经由身旁的导游证实才知道土楼内部是没有卫生间的。
至此,我终于一睹土楼的真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跟随攒动的人流走进土楼,眼睛和脚步同时丈量着一两米厚的墙体,土楼的坚固性不言而喻。环形走廊搭建起136个房间,它们分属于34户人家。垂直的4个楼层为一户,每个房间都有统一的用法:通常一楼用作厨房,二楼用来贮藏粮食和堆放杂物,三楼及以上则为卧室。
环顾一楼,家家户户的走马廊上皆布置成迷你小摊,贩卖土楼的各种文创琳琅满目,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值得一提的是,一楼的房间大多布置成了小茶间,悬挂在门头旁的小木板上刻着“自制茶叶,欢迎品尝”的字样。游客们大多爱在这里歇歇脚,与土楼居民们谈论土楼的往事,在细枝末节里感知土楼的“温度”。
福建省安靖县梅林镇怀远楼俯视图
怀远楼居民将衣物悬挂在房梁上晾晒
许是一场降雨刚过,粘腻的潮湿感让人不免有些焦躁,我的家人提议上楼看看。整个怀远楼设有四处楼梯,彼此相连互通。爬至三四楼时,视野瞬间开阔,空气中弥散着雨后泥土的清香。房梁上悬挂着晾晒的衣物,与土楼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和谐,为土楼增添了一抹亮色。
来了必然是要带走些什么留作纪念的,照片是首选的留念方式。透过镜头,我以土楼的屋檐为框,勾勒出一幅蓝天白云画。镜头调转,是半扇屋檐下古色古香的青苔瓦片,是小窗上清晰可见的缕缕裂缝。镜头下的土楼,景与人相连,土楼人和游客难分你我。逛完土楼,我们又回到了初入土楼时的大门。我想我是否也成了土楼历史中一个零星的存在呢?我想一定是的,我一定也在别人的镜头里与土楼“融为一体”了。
顺着乡间小道渐行渐远,土楼在视野里变得越来越小,失去了靠近它时粗壮宏伟的感觉,平添了一份亲切。此刻阳光热情似火,我们寻得一处树荫,围坐在小溪旁的天然石凳上。回望土楼,我原以为那高大的土楼在这乡间会显得突兀,但现在看来,恐是我多虑了。这个高大的家伙与那一排排屋舍相处和谐,彼此陪伴,共同书写着土楼的历史。
闲坐在石凳上的我打开镜头,看着那蓬松飘逸的云朵在蓝天的怀抱里随意飘荡。透过浓密的绿叶缝隙,我瞥见憨厚的土楼“蹲坐”在一旁,如往日一样,在这流动的画面里扮演一个安静的角色。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在考察福建后所写的报告中提到:“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神秘的土楼也因这个报告而被外界熟知,此刻,这段话描述的场景也呈现在我眼前。
土楼于我而言,时而陌生,时而熟;时而近在咫尺,时而遥远无法触摸,它一定还有千千万万个面等着我去发现。而我于土楼而言,是特殊的到访,也是一场普通的邂逅。书写至此,我已开始期待与土楼的再次相见。
怀远楼与附近民居彼此相伴、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