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大师潘宇正潜心作画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对农民画心怀热爱,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博里农民画艺术。他创建博里农民画院,指导农民绘画,创造性地将农民画与刺绣工艺相结合,带领村民致富,绘就醉美乡村。他就是江苏省“最美基层干部”——潘宇。
潘宇在进行博里画苑2023年“玉兔呈祥”专题农民画培训
初心筑梦,醉心乡土色彩
潘宇,1963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从小酷爱画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见到什么画什么。买不起画笔,柳枝、豆秸、瓦砾等都是随处可得的画笔;没有画纸,田埂、土墙、打麦场,遍地皆可作画。
7岁时,他的父亲用石灰水把家里墙面刷得雪白,布置一番准备过年。潘宇看到后满心欢喜,拿起黑木炭就在墙上画起来。当父亲买好年画、春联兴冲冲地赶回家时,只见满墙都是潘宇的“作品”。怪他添乱,于是拎来石灰水准备重新把墙刷白,忍不住又朝墙多看了两眼,越看越觉得画很有味道:玩闹的小孩、忙碌的农人、耕作的水牛,满壁喜气祥和。父亲乐呵呵地对潘宇说:“将来等你长本事了,这面墙全交给你布置。”
上学后,潘宇最喜欢的课就是美术课。他平常留心观察生活,绣娘手中的鸳鸯枕套、虎头鞋、虎头帽,木匠绘在床板面和门楣上的石榴结子、龙凤呈祥,泥瓦刻在砖上的五福临门、福寿图、八仙过海,还有纸扎、捏糖等手艺人的作品,只要过他的眼,他总喜欢琢磨一番。他习惯随身携带画笔、画本,以便看到心动的场景或是灵感来了能立马速写,到家后再仔细回味。
15岁时,潘宇第一次参加镇文化站举办的美术竞赛,他是当时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比赛要求画者自由选画一个生活场景,潘宇熟悉农村,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创作了《春天的歌》,荣获比赛一等奖。
这场比赛让时任博里镇文化站站长的朱震国发现了潘宇的美术才能,并鼓励他尝试创作农民画。在朱站长的点拨与提携下,他将精力全都倾注在农民画创作上。1980年10月,“博里农民美术小组”成立,潘宇成为首批博里农民画作者。
1981年夏,博里县文化馆开设了美术培训班,潘宇得知后便第一时间报名,他是班里唯一来自农村的学员。从家到县城将近四十公里,他每天凌晨3点便顶着星辰出发,放学后再披着月光回家。为了有更多时间学习,潘宇跟老师申请后干脆在文化馆打起了地铺。夏季酷暑难耐,蚊虫乱舞,但丝毫不影响他求学进取的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其作品经常被老师用来做示范,学习结束时,他也被评为“优秀学员”。
潘宇农民画作品《春天的歌》
妙笔生花,绽放文化自信
在培训班,他不仅学到了绘画知识、表现技能和创作要点,还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老师和画友,也正是这次培训,潘宇眼界得以开阔,逐渐领悟到了农民画艺术的真谛。此后,他一有空就画画,一有机会就找人切磋画艺。有一次,他和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赵静声探讨农民画艺术时,赵教授问他:“能不能把国画的渲染技法运用到农民画创作中?”他连忙向赵教授请教处理方法,第二天立马尝试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效果果然不错。经过渲染法处理过的农民画不仅色彩丰富,也更富有层次感。
改革春风吹遍全国,潘宇亲眼看见了博里农村发生的巨变,心中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1983年,他依照在平桥看到的农民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场景创作出了《农民小世界》,成功入选全国首届农民画展览,并被文化和旅游部选送至欧洲展出,让外国朋友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崭新生活面貌。这是博里农民画第一次去到北京,走向世界,年仅20岁的潘宇也因此备受鼓舞。
潘宇农民画作品《晨韵》
潘宇对农民画的热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慢慢揣摩、细细研究,逐渐摸索出农民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即“立足乡土、学习民间、广为借鉴、顺其自然、不断更新”。他用饱蘸情感的画笔,创作的《二月二》《元宵节》《踩高跷》散发着博里浓郁的地方特色;《月色浪漫》《夜曲》《月是故乡明》讲述了博里特有的婚嫁风俗;《春》《芦荡秋色》《晚霞》展示了博里的四季美景;《小村节日》《送宝下乡》《春日花市》礼赞博里新时代农民的生活情趣。潘宇妙手丹青,用一幅幅精美的农民画作品描绘博里色彩,坚定文化自信,绽放博里文脉之花。
40多年来,潘宇累计创作了1400多幅农民画,他将渲染手法、雅拙艺术、汉画像石表现等技巧融入农民画创作中,作品视点高、场面大、环境美、人物多,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冬季运动会》等4幅作品荣获全国画展金奖,多次获得银奖、铜奖、佳作奖、优秀奖,《小康村里致富忙》《秋色》等作品被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
2013年的一天清晨,潘宇在田边散步,朦胧苍蓝的东方天际,一轮红日从地平线缓缓升起,暖橘色随即铺满天空。不远处,一棵大树披着晨曦,枝干和枝条穿插有序。树下,一位村姑悠闲地放着一群白羊,沐浴在晨光中。潘宇灵感乍现,一气呵成完成作品《晨韵》。画中,纯黑的背景下,红色的树枝迎着紫色的朝阳肆意生长。太阳代表党的温暖,紫色的太阳切合紫气东来、国运昌盛,大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白羊代表吉祥如意,整幅画寓意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画作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2014年5月,以“世界情·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农民画精品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136幅农民画随之走进联合国总部大厦,潘宇的作品《晨韵》也位列其中。展出期间,《晨韵》受到高度重视,和平、吉祥、大团结主题引人深思,成为唯一一幅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的作品。
成于热爱,绘就“醉”美乡村
1987年,潘宇出任博里镇文化站站长,同时任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农民画辅导老师。起初,博里镇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画创作也多是打发时光,并没有形成商业运作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画作者为谋生计,开始丢下画笔,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潘宇对农民画的爱有多深,当时感受到的压力就有多大。他意识到,画家流失,农民画原创力必然不足,博里农民画也会空有其名,持续下去农民画艺术将难以为继。
潘宇认为,要想发扬光大博里农民画艺术,必须让农民画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而当务之急便应壮大农民画作者队伍。于是,潘宇买来小黑板,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里免费开课。潘宇创作的农民画造型夸张、构图饱满、色彩浓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群众的喜爱,由此吸引了许多绘画爱好者慕名前来听课,他的学生“上到八十三,下到手里搀”,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倾力教。对于没有时间或不方便来听课的,潘宇坚持送课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
农民雍成柱在开始学画的时候,画得不像,色彩把握不好,对自己拿惯了钉钯、锄头的手能否把控好画笔信心不足,潘宇鼓励他:“不怕画不好,就怕不敢画,心中有火,早晚会发光。”在潘宇的耐心指导下,雍成柱坚持三个月后终于开窍,画出了第一幅令自己满意的农民画《奔小康》,该画后来被画商看中,他也收获了自信。
潘宇对残疾人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他的辅导下,有20多名残疾人能够独立创作农民画。史中超因患小儿麻痹,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难。潘宇鼓励他参加农民画培训班,并手把手教他构图、着色。史中超画出了《家园》,并凭此画获得了第一笔收入,学到了致富本领。
经过潘宇和一批批优秀的农民画作者的不懈努力,博里农民画重焕生机。江苏省美术馆专门为博里农民画举办了“淮安博里农民画展”。博里农民画在江苏省农民美术书法大赛上蝉联六届一等奖。1991年6月,博里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政府和老站长的支持下,当地建起了农民画院,由潘宇牵头,对博里农民画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全国67个画乡中的首例,带动了博里旅游业的发展。他先后推荐300多幅农民画,参加国内外的画展和大赛30余次,其中180多幅作品获奖,还有不少作品被省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10年,博里农民画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潘宇也成为淮安市非遗项目传承人。
非遗传承光有情怀不够,只有走进现代生活,非遗传承才会事半功倍。一天,潘宇在家中踱步,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实现“非遗变现”,不知不觉走到了妻子徐玉兄的绣架前。他的妻子是家传刺绣第五代传承人,正在专心绣《牡丹图》。潘宇计上心来,问妻子:“你能不能用刺绣把农民画绣出来?”他的妻子爽快地答道:“你能画出来,我就能绣出来。”夫妻俩一合计,觉得这个主意可行,既能赋予农民画实用价值,又能创新刺绣作品风格。于是一人作画,一人刺绣,成功创作出融古法艺术传承和淮安地域特色的农民画刺绣作品。绣品一经推出,赢得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点燃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刺绣坊应运而生。后来,潘宇在老刺绣坊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农户致富。博里镇现有农民画画家268人、绣娘59人。农民画作品销往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2022年,实现产值660万元。
羊肉是博里镇的特产,潘宇为其免费提供16幅作品,印在羊肉外包装盒上,以期利用农民画的影响力带动羊肉的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博里农民画,当惊世界殊。谈到未来规划,潘宇希望打造集刺绣生产、培训、展示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把博里农民画这张文化名片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