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满红包,承载着人们美好祝愿的神位
我家位于粤北云浮市的一个小山村,我们当地人会在每年的正月十六举办一场盛大的民俗活动——烧炮。爷爷在村委工作,所以每年正月初十前后,爷爷便会忙碌起来。
每当爷爷拿出那个满布岁月痕迹,有点残旧的笔记本时,我便知道他要准备去“收钱”了。筹办炮会花费可不少,饮食、道具、人工、烟花爆竹等都需要钱。所以村里的各家各户都会按照人数,每人捐五元或六元,取“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之意,讲究一个好兆头。其实这只占筹办炮会的小部分,“大头”还要靠别的商户或当地比较富裕的人家赞助。
游炮时的热闹场景
小时候,我就常常赖着爷爷,央求他带我一起去收钱。那时,爷爷就笑呵呵地说:“好,带你一起去。”于是,我便拿着爷爷那个略显破旧的牛皮袋,屁颠屁颠地跟着爷爷,从村头到村尾,挨家挨户收钱。爷爷负责在本子上记录“谁家捐了多少钱”,我就负责把钱收过来,叠好,再放进袋子里。其实,我跟着去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过年嘛,家家户户都有许多好吃的零食,我嘴馋,往往能趁机大吃一顿。虽说家里也有,但总感觉别人家的比较香。
收完钱回到家,我和爷爷便会把收来的钱与本子上记录的数额核对一遍,但往往还没算完,我就困了,随便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朦胧中还能听到计算器的报数声。
正月十六当天,从清晨开始便锣鼓喧天,喧闹声往往能将睡梦中的人惊醒。在正式“烧炮”前有奏乐、舞狮、游炮等活动,小孩最喜欢的就是看舞狮游炮了。一头四不像“狮子”,在“大头佛”的逗引下,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从村头舞到村尾。一群人抬送花炮、烧猪、鸡等供品跟在醒狮后面。一路上爆竹声、锣鼓声、欢呼声……各种声音互相交织,一派生气勃勃,比春节那天更加热闹。有的小孩跟在醒狮旁边,伸出手碰一碰狮尾,又立马缩回,惊呼起来,一副满足的样子。
抢炮时的热闹场景
舞狮游街表演
最后,在村里祖屋空旷的院子前,还会上演一场精彩的“采青”表演。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颗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在屋檐上,“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再到吐青,按流程表演,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而冲牛斗。最让人惊叹的就是食青、吐青的过程:两位舞狮师傅站在一张长板凳上,做出酣睡、出洞、起势、上楼台、发威等动作,形神具备,让人大呼过瘾。突然,控制狮头的师傅高高跃起,跳到控制狮尾师傅的肩头,操控醒狮张大嘴巴,将“青叶彩礼”吃了进去,然后把生菜“撕”碎,“吐”向在场众人,象征发“财”之意。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起,预示着生气满满,万物复苏的春天要来了。
烧炮一般从下午四时开始,人们宴饮完毕,扶老携少,纷纷往搭建炮台的地方赶,还有邻近乡镇的民众和远方的来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往往将炮台附近堵得水泄不通。炮台搭在村口广阔、空旷且低洼的平地上,用竹木架成,高三四余米。炮台前十来米处有一神台,陆续到来的人们按例在神位前奉上一份数额大小不拘的利是,然后烧香礼拜,祈求神灵保佑。这张小小的神台,满载着大家的希望。吉时一到,场内烟花爆竹齐放,八音齐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约持续半个小时,场面甚是壮观。
爆竹烟花响过后,便到了“烧炮”的高潮环节——点炮和抢炮。点炮手爬上炮台,预备点炮,空地上一群精壮的汉子已经占好了位置,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烧炮的器具用生铁铸成,形似竹笋,外有节环,高约二十厘米,筒内塞满火药,上面放置着一个特制的铁环,俗称“炮胆(炮头)”,这就是要争夺的信物,俗称为“丁财炮”,寓添丁发财之意。
幼时,我们一群小伙伴会早早占据一个绝佳的观赏位置,紧张地看着场上,生怕错过半点精彩之处。场外德高望重的村中长老会向点炮手做个点燃的手势,点炮手心领神会,小心翼翼地点燃炮引,然后一溜烟跑下炮台。只听见“轰”的一声,炮头冲天而起,继而在半空坠落。这时,下面的人群便一拥而上,你争我抢,互不相让。成百名汉子奔跑在空地上,一时烟尘滚滚,再加上场外人群的欢呼声、加油声,场面颇为惊心动魄。直到炮头者携炮跑回,拜倒在炮台神位前,即算大功告成。但这没有那么简单,要想在众人中突围而出,除了要跑得快,还要相互配合,所以有备而来的队伍,会几人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员之间互相掩护,迂回配合,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不过有时也会出现“乌龙”,就是当各路人马都“战”得精疲力竭,或者怀炮的一方不堪众人的围攻时,往往会把炮头抛出场外,这时边上的人便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有一年,我家叔叔就是这样误打误撞抢得了当年的“丁财炮”,记得那年我在学校说话都能大声点,特别威风。
犹记得那次,当场上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一些汉子早已跑得精疲力竭,坐在地上大声喘着粗气。我们看得正过瘾,只见一名白衣汉子接到了从人群中抛出的炮头,一转身,久往神位处冲去。另一名蓝衣汉子从他侧边插入,伸开双手拦在他前面。白衣汉子随即向左边抛出一块东西,蓝衣汉子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殊不知原来只是一小块黑色的石头,场外的人群哈哈大笑起来。蓝衣汉子意识到被骗,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白衣汉子已经像一阵风似的跑到了神位前,旋即跪下,高高举起炮头,然后恭敬地放在神位旁。人们再次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爆竹声再次响起,拾得“丁财炮”的汉子神采飞扬地走在队伍前,在锣鼓声、爆竹声伴送下胜利返家,然后将炮头供奉在家中。到了傍晚,按例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全体村民。热腾腾的大锅饭、色香味俱全的各色菜肴、还有喝不完的饮料汽水,经常让我们大快朵颐。吃不完也不打紧,家家户户带着盆子,剩下的菜肴就各家分一点,来日再吃。夜色下,在觥筹交错中,所有人都酒足饭饱,接下来便能欣赏到璀璨夺目的烟花表演。
在这个温暖的夜晚,当璀璨的烟花绽放在空中时,这场盛会也进入了尾声。人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回荡在空中,仿佛能将这片土地上的喜悦永远定格。走过供奉着“炮头”的神台,我感受到了岁月的厚重,它见证了这座村落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每一场盛会都是一次时光隧道,让人们与历史相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在无形中被串联起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天过后,各家各户都会取下门前喜庆的红灯笼,也预示着过年的热闹就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