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性危机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向新农人转型,回归乡村创业,乡村成为更多有闯劲的年轻人返乡奋斗的新平台。乡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政策红利都为新农人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个人定位不清晰、人脉资源利用有限、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等问题,打击了新农人的积极性。现以新农人的机遇和问题入手,从把握自身资源特征,多元化发展;树立人才循环发展理念,成为“U盘式”人才;技术与文化的“脱域”“再嵌入”等方面,探讨当代新农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年轻人是否选择成为新农人进行返乡就业创业、振兴乡村提出建议。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大对乡村的产业扶持、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大部分青年回归家乡发展。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和增长范式,同时,新农人和新技术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个体视角来看,传统农民和城市新青年如何转变为新农人,投入到乡村发展的大趋势中成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阐释了什么样的人适合转型做新农人,做什么样的新农人,如何做好新农人来助力乡村发展,为广大青年是否选择成为新农人提出建议,并对其行动方向进行探索。
新农人发展现状
“新农人”是农民新群体、农业新业态、农村新细胞,是有知识有文化、采用现代科学方式从事种养业的群体。学者对新农人的特征研究注重在“新”上,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技术、理念等多个方面,新农人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新锐力量[1]。阿里研究院分析认为,新农人存在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群体基因四大共性特征,在组织形态上的经营类型包括个体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和企业经营型等[2]。
2015年,我国首届新农人大会在广州市举办,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此后,新农人队伍日益壮大。据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在拼多多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他们普遍来自广大乡镇、农村地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3]。福建省安溪县、河南省夏邑县和虞城县、江苏省沭阳县、山东省曹县成为“新新农人”数量最多的TOP5县城。与父辈相比,“新新农人”具备高学历、懂经营、懂管理、擅长整合产业上下游等群体特点。新农人凭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理念和掌握的农业生产技能、管理技能、人际关系、资本及自身的体力付出等,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新新农人”群体积极回馈家乡,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已经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数字经济驱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课题(HNKJZK-2023-17B);新形势下保障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安全的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20BJY152)。
【作者简介】司喜梅(1995—),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新农人发展机遇
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
随着农产品需求数量增加、质量要求升高、结构均衡化,以及“供给侧”生产端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对新农人来说,市场呈现出高端产品和品牌产品需求加大的发展机遇。在2010—2020年间,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发展,每年约有1900万人从农村到城市发展,这些人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这不仅仅意味着供给端劳动力的减少,还意味着需求端消费者的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测算,诞生于消费社会的全新群体将使粮食的消耗大大增加,地球可能需要增加75%的能量供应,可以是粮食,也可能是蛋白质、糖或其他能量供应[4]。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市场比例变化,我们的需求从吃得饱的“粮食安全”逐渐转变为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口粮安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为优质农产品赋予品牌、赋予故事成为新农人的一个市场机会。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一是农业空间基础设施覆盖广。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38万千米,等级公路比例94.8%[5],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2021年,“村村通”系统工程基本覆盖了全国51.2万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强。2021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6],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让供销社发挥网点多的优势,提升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功能,从而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农业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开发。中国北斗卫星(BDS)导航系统全球组网部署成功以后,在农田中的应用已经实现了厘米级的机器人导航。未来在中国农田里,智能农机将更加普及,简单的农事活动将更多地由机器人去实施作业。而这些智能化设备离不开数字地图与高精度的设备支持,北斗系统也将在农业领域大放异彩。网络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道路交通网络、基层供销组织的建设都为新农人奠定了就业创业的物质基础,在发展乡村电商、培育规模农业、畅通冷链运输、延伸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过程中,为劳动力资本转移和金融资本为农业赋能创造了契机。
存在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是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增长的动力机制。无人机技术、远程管理系统、产品溯源技术的完善为新农人提供发展智慧农业的技术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人资成本,提高了数字信任。以极飞科技的无人机技术为例,2007年创立之初,该公司主要做航拍、巡线、测绘等不同功能性产品,创始人在用户订单中无意发现了农业植保机的应用场景,便在新疆建立农业无人机基地,使技术支持云端化,人才利用最大化。以农药播撒为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产品二维码上直接记录农产品的播种时间、农药每次喷洒时间、农药成分、流通环节详细情况,便于构建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数字化信任,提高农产品数字价值、品牌价值、经济价值。
政策红利推动新农人发展
新农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国家发布了“三支一扶”计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引导青年人返乡创业的政策,为新农人营造返乡发展的氛围,让更多有决心、有技术、有资源的青年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机会,聚焦产业兴农、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领域。2022年,各省份发布当地新农人扶持计划。如四川省深入实施“青创计划”“诚长计划”“蜀青振兴贷”等项目,争取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工商登记等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引导农村青年落户创业。
新农人面临的问题
个人身份定位不清晰
一方面,新农人自身特征认知不清晰,缺少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新农人身份的频繁转变也使得部分人无所适从。新农人既是生产者,又是企业管理者;既要与农民沟通具体的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的问题,还要与专业技术人员协调技术的农业场景应用难题,在产业链上要与加工、流通、经营环节的企业负责人对接,若要做农产品直播,新农人还需要直接与市场消费者面对面交流。这种身份的频繁转变对新农人的灵活应变能力、心理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新农人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否则,很容易在乡村环境中感到“水土不服”。
人脉资源有限
新农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会面临恶意破坏农资工具和“占小便宜”的行为,面对熟人社会,碍于邻里人情,无法追究,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打击新农人种植热情,降低其发展意愿。在乡村熟人社会,宗族制度的强制力在某种程度上比现代保险制度的强制力更为强大。它既可以为了维持运转强制将一些人变成熟人,也可以将一些人强制变成陌生人。因此,在年轻人返乡时,既可以通过宗族快速提升项目可信度,达成土地收购整合协商,也会因为与当地宗族习惯产生冲突,甚至因宗族人员冲突而惨败收场。因此,人际关系和宗族关系方面的限制无疑会增加新农人的发展难度。
农业技术推广不足
传统农民对新技术的理解受限会影响企业生产。以生物动力法在葡萄种植园的应用为例,生物动力法将整个葡萄园中的土壤、葡萄藤以及园中所有其它动植物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传统农药化肥在生物动力法中都被禁止,该方法能帮助体系达到自平衡的状态,提高植物自身的免疫力,而这一方法在实际农事活动中,就不容易被传统农民所理解,无意的农药施用会造成不可逆的经济损失,增加时间成本。
新农人未来发展方向
把握自身资源特征,多元化发展
农业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资金量大,年轻人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创业就业方式。常见的新农人类型有三种:一是生于农村,家有土地,带着新时代农业技术返乡的有志青年。通过多年工作获得的财富,用新的见识和梦想,将自己原有的闲置农田整合扩张,利用直播带货、抖音电商、认养模式等新营销模式踏上返乡创业路;二是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开垦荒地,完成农业生产活动的高级知识分子;三是塑造新农业品牌的企业家以及体制内有想法的人员,他们更懂商业营销模式,有着新品牌经营理念,而大厂上班的青年,则可以选择以技术型人才身份加入基本作物的大型公司,提高公司管理经营效率,优化农产品生产流程。新农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方向,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在乡村经济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树立人才循环发展理念,成为“U 盘式”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如何为农村注入活力,保持新农人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关键。我国不断完善农业创业和就业政策体系,旨在让新农人在农村“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认清新农人的目标,不是返乡人员数量的增加,不是人力资本从城市向乡村的单向流动,而是要让农村产业蓬勃发展,是一场人才接力赛。新农人不一定要一直留在农村,而是要把自己在基层锻炼学到的经验带到各行各业,这种循环接力也是一种人才发展模式。教育的问题事实上不在教育阶段,而在职业阶段。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中,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得到尊重,这才导致了个人教育层面的内卷。一方面,专业型“U盘式”人才自带信息,自由协作,通过将专业能力与农业实际场景相结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咨询顾问,拥有与目标乡村契合的振兴方案库。另一方面,广大乡村为农业教育类专业学子提供综合实践训练模块,提供试验点,测试发展方案可行性,打造方案讲习所,助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使这些人才能够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同时提高农业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发展三维化乡村综合体,构建农村新生态。
技术与文化的脱域再嵌入
脱域是指社会实践不再受其所产生的地点、时间和历史背景限制的一种状态。技术的脱域再嵌入更倾向于信息技术、新兴产业在农业中的场景应用设计,产学研相结合。而文化的脱域再嵌入是指我们在面对宗族文化复兴时,不能一味地认为其是封建糟粕,相反,我们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力量,思考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发挥其在农业生产、农技推广、治理监督中的关键引领作用,构建利益共同体,多方入股,这也是新农人扎根乡村社会,将宗族文化嵌入自身发展规划助力农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年轻人选择成为新农人有多种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增强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兢兢业业打造品牌,增加农产品品牌信任和数据信任,把高价值经济类农产品产地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流通渠道,打通产加销产业链条,塑造品牌形象,多管齐下,实现农产品产销两旺,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变革。新农人思考模式要从二维转向五维,即从融合一、二、三产业到构建农业综合体,再到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农业发展周期,不断提高成功概率,以小事为抓手,总结经验,通过技术、理念、经验、方案输出产生持续影响,链接服务资源,培养自身组织能力,顺势而为,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一份特色“作品”。
参考文献
[1] 吴连翠,付笑笑,吴训照.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发展研究综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68-73.
[2] 梁钟儿,向科衡,郝佳秀.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农人与乡村文旅协同融合机制与成效转化研究[J].山西农经,2021(22):23-25.
[3] 林安居.“新新农人”“攻占”拼多多[J].商学院,2022(01):46-48.
[4] 新浪财经.中国农业的智慧升级路:未来小农户或成高收入群体[EB/OL].(2019-10-30)[2023-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773127372384474&wfr=spider&for=pc.
[5]杨燕,赵晓夏,禹洁,等.“四好农村路”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公路,2021(21):24-29.[6]采编部王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中国畜牧业,2021(05):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