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从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内涵出发,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框架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从产业耦合、人才耦合、文化耦合、生态耦合和组织耦合五个方面,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策略,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其中,《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2021年6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要求和原则等转化为法律规范,为全面有效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法治保障[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新发展阶段的新认识与新定位,符合国家战略愿景的必然逻辑、体现理论自洽的应然逻辑、遵循实践自觉的实然逻辑。要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跨界协同乡村全领域振兴、差异供给乡村全地域振兴、提质增效乡村全时域振兴,助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4]。然而,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功能错位、目标偏移、反应滞后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亟待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全面探究教育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个要素的耦合发展策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优势作用,系统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有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20220303013)。
【作者简介】王兴广(1984—),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系统与系统工程、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
周 帅(198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人事管理。
【通信作者】李大伟(1984—),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机制,在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作用的同时,可推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5]。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内涵[6][7],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服务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健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技术、制度保障作用十分重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过程中,坚持“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并重,以科学的产业规划、先进的技术增强产业韧性和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技工荒”与“低技术陷阱”并存、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高等职业教育应基于教育规律及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发展需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全面发展培养体系。具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优化培养模式,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作为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充分依托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平台,在明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进一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遵循科技创新规律
作为独特且重要的教育类型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兼具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和促进就业等作用。国家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旨在适应经济现代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应遵循技术创新性发展规律,构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要素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框架及发展困境剖析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框架
“三农”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是关乎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五个具体路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相关部门应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延伸产业链条,以乡村产业振兴保障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口老龄化和人才外流等问题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通过培养乡村人才,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乡村充分聚集,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文化振兴是乡村内生发展的重要源泉,相关部门应引导村民广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良好的乡风、家风和民风。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相关部门要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保障,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构建科学、专业、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困境剖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内的系统性工程。但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亟待解决,从产业振兴方面来看,仍存在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小农户增收引领受限;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科技支撑动力不足;经营主体赋权分散;农户市场关系松散、市场衔接能力较弱等问题。从人才振兴方面来看,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留不住人才。由于我国长期“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主体能力弱化、要素分散化、污染严重化、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等问题普遍存在,极大制约着乡村人才振兴的推进。从文化振兴方面来看,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精神贫困现象突出、乡村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文化离散倾向明显、文化断层加剧了乡土文化的相对落后,制约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生态振兴方面来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不足、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从组织振兴方面来看,乡村面临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质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经费投入不足等短板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对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有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产业耦合创新
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势及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及耦合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引领,通过培养兼具“软知识”和“硬技术”的人才,促进农业产业信息的传递,促进农业产业链、技术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引领和带动乡村产业和经济实现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人才耦合培养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专业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8]。促进人才与高等职业教育耦合培养需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开展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系统化、精准化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院校打造成区域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基地。同时,根据办学能力和社会需求,依法科学开展就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其次,整合高职院校资源并发挥平台优势,积极引导多方参与,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制度,协同创新专业化、精准化和智慧化的乡村治理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创新培育和耦合发展。最后,借鉴“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拟定人才需求和岗位标准,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人才订单”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文化耦合建设
促进文化振兴与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功能耦合作用,多主体联动,建立政府引导、高校为主、企业辅助的内生式文化振兴模式,促进传统单一文化传承向乡村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转变。创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和功能建设,不断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持续满足多层次、多种类的乡村文化需求。
生态耦合培育
促进生态振兴与高等职业教育耦合发展,突破“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固有矛盾,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等方式改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优势,通过开展农业知识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活动,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乡村科学规划建设,转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生态有机融合。
组织耦合发展
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做好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十分重要。为此,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党性修养,培养一批“既红又专”的青年乡村干部。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平台优势,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作用,为基层党组织培养觉悟高、素质高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联合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对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9],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引领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亟须顺应新时代的农业农村治理模式、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遵循人才科学培养和技术创新发展规律,全面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乡村发展相衔接,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方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23-06-09].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eqid=f162f46f00105cba0000000264567143.
[2]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4-29) [2023-06-09].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4/8777a961929c4757935ed2826ba967fd.shtml.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06-09].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4]王志远,朱德全.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02):205-212.
[5]朱德全.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5):11-19.
[6]祁占勇,王晓利.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科学内涵、动力之源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3):154-166.
[7]花鸥,曾庆琪.增强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内涵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0):58-64.
[8]徐春梅,吕莉敏.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追求与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32-37.
[9]陈亮,陈章,沈军.组织振兴:职业教育的“应为”与“何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