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头”源于明代,是由“艾窝窝”演变而来的。据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物部下)载:“窝窝以精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茶馆兼卖点心者。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艾窝窝’相传明时宫中有嗜之者,因名“御艾窝窝’。”《乡言解颐》虽是清代著作,但其关于窝窝的解释完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艾窝窝”原是明代宫中食品,后来传人民间,则用玉米等杂粮做成,为北方广大贫苦人所食用。
窝窝头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做成的。大个儿的有半斤左右,小的也有二、三两。窝窝头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它采用天然绿色的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其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其中含有的玉米油,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
平鲁下面高乡主产玉米,所以下面高她区用玉米面做“窝窝头”“煮疙瘩”“蒸黄蒸”等干粮食品由来已久。如今的窝窝头已经是一种绿色、美味、营养、健康的美食了。因粗粮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因此广受消费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