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城乡远近闻名的武姓岭墅武家避暑山庄“延寿庄”,位于侯城乡胡家庄村,占地20亩,海拔900米。胡家庄村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村落,如今村民皆散落居住在山根和山腰,山寨则建在山巅。寨内在未重建时仍可看到不久前,人们在此居住过的痕迹。
延寿庄在这众多的“山寨”中,不是最大的一个,却是一个很特别的“山寨”,它占地大约20多亩。与其他的用石头建造的“山寨”不同,延寿庄完全是一座土堡,黄土筑就的高大寨墙,蜿蜒曲折,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这里所谓的“山寨”,可不是小说、评书里描绘的,被绿林好汉占山为王,所掌控的那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境地,也不是不易被官府察觉的神秘地带,或者是官府政令触不可及的荒无人烟的失控范围,而是当年晋商富户、官宦人家兴建的避乱避祸避暑之地。因了当时中国社会处于闭关自守的农耕社会,这些山寨是由家族分支重要家庭组成人员,落户管理经营的,山寨也是一个家族,在某一特定时期和区域内的重要生活资料生产基地。
延寿庄之所以地处胡家庄,是因为胡家庄有着独特的优势,碑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胡家庄处在大佛山与凤凰山之间,有河流阻隔,又有丰富的物产,在这里建寨“藏风聚气”,是再好不过了。
胡家庄原属太谷县东庄乡治下的,后来东庄乡撤并到了侯城乡,由于胡家庄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且庄子离青基沟村也就一步之遥,所以现在的胡家庄已经成为隶属于行政村青基沟的一个自然村了。胡家庄离县城不过10千米,过了大佛山,进了东庄口子,过一座石桥就到了。“延寿庄”是所有太谷商家兴建的避暑山庄中离县城最近的一个“山寨”,站在胡家庄的制高点,就能够俯瞰延寿庄的全貌。
关于建村的历史,由于有现存在第一道寨门——观音阁上的石碑而十分清楚和明确。石碑立石于清同治四年(1865),其上的《胡家庄新建观音阁碑记》详实记载了咸丰三年(1853)的一段历史,太平军于1853年5月19日开始在东王杨秀清派遣下,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为主将,率曾天养、白晖怀、林启容等将领,以水军为主,人数在八千左右,有大小船只千余艘,开始西征兵进临汾,在攻占了晋南军事重镇临汾以后,山西全境吃紧,形势危险紧张,朝廷一再下令,当地官府命令各地积极设寨严防,堵截围剿。太谷处于进京必经之路的特殊地理位置,形势更加危急。执晋商牛耳且名闻天下的太谷商人,出于自身家族财产、人丁生命安全的保护,不约而同地响应朝廷的号召,很自觉地修建起这些具有军事性质的避难“山寨”。太谷富商的这些“山寨”大都僻处深山,高踞险峰,寨高而墙厚,易守难攻,与其说是“山寨”,真还不如说是大号碉堡群,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1861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决定再次西征,扶王陈德才于1862年初率太平军西征河南、陕西,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清军攻陷后,陈得才率军离开豫晋在安徽一带继续作战,威胁山西。清同治八年(1865),胡家庄维修、增建寨门观音阁并立石。
胡家庄寨门为一体二层建筑,占地面积71.9平方米,坐北朝南。一层寨门为砂石砌筑台基,高4.1米,中券为南北贯通的寨门洞,可通行,为该村东门。东向门额上嵌青石匾一块,为时任湖北布政检察使司武蔚文手书“守安”两字,题款“咸丰三年阳月之吉”。二层为木结构建筑,正殿及两侧耳殿各一间。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墙装隔扇门窗,后墙明间券拱形神龛。
碑文中这样记载:
邑之东南,诸峯林壑尤美。自惠安峪蜿蜒数余里,有胡家庄焉!居高巅,临清溪,西界凤岭,东连大佛,水抱山环,别有天地。村民数十户,皆安于畎畝,衣食不见外务。乃咸丰三年,粤匪窜入晋界,各处防堵。乡民谨遵功令,坚筑土堡,设立寨门,共议建阁于寨门之上,坐艮向坤,前塑观音神像,背塑韦陀像。壮观瞻而资保障,藏风聚气,善莫大焉!
碑阴书:
武玉田施银四十两、崇德堂施银一百六十两、武连升施银六两、协成乾施银二两。
延寿庄建于何时、何人所建碑刻已经交代的我们清清楚楚了,那庄子的主人又是谁?至于又为什么把建于占地20亩,海拔900米高之山巅主寨命名为“延寿庄”呢?
有人说山寨至今尚存的“延寿庄”的石头门额三字的题书也是出自武蔚文之手,而且他也是庄子的主人。持这种说法的人的依据,除了其当时的政治地位外,认为在寨门墙体内镶嵌的石碣上刻写有“武吉善堂”的字样的堂号的主人是武蔚文。
武蔚文,生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左右,卒年不详,字豹南,号蓉洲,邑之侯城人。道光丙戌年(1826)进士,历官工部员外郎,直隶大名府知州(太谷县志民国版第178、245页)。在工部任官,由铅子库主事升都水司员外郎,京察一等记名,不久外放为大名府知府。升湖北粮道。又升为按察使。因兼理粮台有功,晋二品衔,颇有政声。清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日书《皇清例授昭武都尉候推都使映彩武公墓志铭》(太谷史志办藏拓片)。武在职期间,于道光后期为本族修建祠堂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选址在侯城南关,整体建筑为里五外三隔牌,座北朝南,正厅五间,雕梁画栋,前有出厦露明柱四根,柱与卧栏连接处装有精致的木雕,工艺精湛,气势宏伟。东西配房各为五间瓦房,中间隔木结构牌一座,外院东西各三间。南房五间中设门一间,门外竖带斗铁旗杆一对,气势庄重,只有官宦之家才能有这种气派。东侧另有偏院一处相连,总占地面积约982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拆除,现今武子俊等几家的宅院即为武氏祠堂旧址。咸丰年间告病归,咸丰三年(1853)参与并捐赠建设,位于侯城乡胡家庄村,占地20亩,海拔900米之山巅山寨,由于当时武蔚文已经70多岁,在家族中的声望也非常高,所以人们就为“山寨”取名为延寿庄,取“期盼能够延年益寿”的寓意。
唐中喜同志在《太谷武家延寿庄的故事》刊文称,武蔚文从小聪颖过人,好学上进,到40岁时已连中三举,只因家贫,卖与他人两次举人名衔,到第三次他才出任河北省大名府。他上任后,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为官清正,一尘不染,赢得河北百姓的称颂,把他叫作“武青天”。在任期间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闰五月,他主持编修了《大名府志》,为当地文化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武蔚文很关心当地百姓的疾苦。他在河北任职期间,邢台一带连年遭灾,不是旱就是涝,寸草不收,民不聊生。他便想办法将太谷的枣树苗买去在那里种植,几年后,树木繁茂,果实累累。为了彻底解决灾情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他想出了一个兴修水利的办法。从那以后,如果有人在当地打官司,就要交大瓷瓮作为诉讼费,日积月累,积攒了好多大瓷瓮。武蔚文命巧匠将瓮底子去掉,开始兴办水利之事。他组织民夫日夜挖渠,又将大瓷瓮一个套一个,连串起来埋在渠心,为当地百姓修了一条“利民渠”。从此,邢台一带无论怎样旱,百姓都能种田浇地,连年五谷丰登,当地人民无不感念武蔚文。
武蔚文的母亲去世以后,依照惯例他回乡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他借“神头”这片地方,开办私塾,培育人才。有一天凌晨,他散步闲游,猛一抬头,见有一条巨蟒从三佛殿伸展到大池喝水。武蔚文当即跪倒祷告:“我有幸遇到您,如果别人遇到您,总得让您老人家给吓死。快请回去吧!”说也怪,这巨蟒倒很听话,缩头蜷身不见了。就在这天,有公文下达,让他速回原任,武蔚文整理行装又启程赴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