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柏:将一生奉献给三线建设

2023-10-19 00:00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图片1.png

1959年王如柏任毕节专属统计局副局长时照片

王如柏出生在云南镇雄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我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7岁就开始放牛。12岁时,去城里当学徒工,但也遇上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位恩师——伍淑芬,她教我读书认字,也在县城学徒生活中艰辛地生活了八年”,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经历。1949年,解放军到贵州后,将他从这个“火坑”中救了出来。

王如柏的一生经历过很多事情,也从事过许多职业,他做过农民、工人、政府部门干部、商人,创办了学校,并出版了三线建设著作,他还写诗。他是高级经济师、中华诗词理事、省诗词理事、六盘水诗词会会长以及书法院院长,也是一名三线建设者。

王如柏是一个懂得“自救”“自渡”的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对学习、进步的渴望。曾有一段时间,由于受大环境影响,王如柏九年没有工作。然而,他在这段时间内通过自学和大量阅读并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他在二十四史中深入探索,在经济领域寻求突破,在唐诗宋词中提高修养,在魏碑汉简中去研磨。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识到的人,都涵养了他的品格、内涵,成就了如今的他。

王如柏将一生奉献给三线建设,前半生,他为了建设好三线,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后半生,为了让参与三线建设的这段岁月不被遗忘,为了那些为三线工程付出青春、鲜血甚至生命的人不被历史湮没,他坚持写作记录。

对于正值青春壮年的王如柏而言,三线工程是他的使命;如今,他年岁已高,让那段历史被人们铭记,是他的职责所在。

图片2.png

选择奉献:以青春力量促进祖国建设

王如柏参加支援三线建设,为了建设六盘水铁路而远离家乡来到“无人区”,在毕节地区跟随二万一千名民工,共同投身于六盘水铁路建设的艰辛工作中。

王如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水城还没有被开发,到处都是满地的荒芜,没有好房子,都是草房,更没有如今的烟囱。在三线建设初期是十分艰苦的。我们毕节地区两万一千名民工支援铁路建设。”

他回忆当年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民工们毫无怨言地用传统的劳动工具——锄头、镰刀、背篓、大锤、钢钎等来工作,面对艰难险阻,他坚定信念,不遗余力地带领队伍前行。但是,有125名民工不幸身亡,超过300名民工终身残疾。

“我们将铁路修完了以后,毕节地区又支援八千名民工一起修矿区公路。当时矿区政府在汪家寨,在汪家寨有两个政府,一个是水城特区政府(水城特区党委),一个是水城县政府,两个县级单位。八千名民工来修公路,如今的瑶池在当时不叫瑶池,叫做窑上水库,当时山上一棵树都没有,而现在却是一片绿洲,一千八百名民工来修瑶池。毕节地区的一千名民工一直修到二塘(汪家寨到二塘)的公路。”他说。

王如柏和其他民工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将荒凉的山区铁路和公路建设成了现在的道路。彼时,他们就是青春和希望的代言人,他们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王如柏回忆起了修建二塘大桥的历史,同时,也谈到了这座大桥的建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说:“现在很多我们修建的痕迹已经看不见了,可是二塘大桥看得见,那个大桥就是当初民工修的,毕节民工修大桥的时候没有安全保证,当时修桥的时候发生坍塌,有八个民工被压死,现在二塘大桥还在。”

王如柏在采访中介绍了大桥建设时坍塌后的情形。当天大队干部找到他,带着他去汪家寨找特区政府。当时特区政府的副区长向他反映,今天桥塌了,压死了八个民工。最终,毕节大队民工只能拿到三百块钱的安置费,这也说明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劳动者所面临的困境和艰难。

他的话语传达出了他对那些曾经奋斗于铁路、公路和大桥一线的勤劳人民的深切敬意。他们没有任何保障和资源,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建设出了包括二塘大桥在内的六盘水基础设施。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和发展,让中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王如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一曲劳动者力量的颂歌。

回忆记录:让奋斗的历史不被遗忘

王如柏参与支援三线建设是和其他二十万民工一起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劳动者,他没有想过退缩或放弃,只想着和同事们一起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在三线建设这个巨大的工程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挥洒汗水,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三线建设者的经历和故事是中国劳动者奋斗史上的重要篇章。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视劳动者的贡献,让这份精神遗产在时代的长河中传承下去。

王如柏提及这群和他一起奋斗的劳动者时,不禁潸然泪下。“我们牺牲这么多人没有一个当烈士,在我出的《三线记忆》这本书中就记录下来了。其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当初我们带领二万一千民工修铁路,八千民工修公路,大部分都在六盘水就业。现在这些人看到我写的这本书都掉泪。”

对于为何要写这本书,王如柏表示,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是由两部分人创造的。一部分是外来的十万大军来开发的三线建设,另一部分则是毕节地区、安顺地区、兴义地区三个地区的二十万民工的丰功伟绩。然而,在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对于外来的十万大军写得比较翔实,而对于当地二十万劳动大军的贡献基本没有记载。

这种失衡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历史资料不足造成的。因此,王如柏认为,写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个历史上的缺憾,重新唤醒人们对当地二十万劳动大军的记忆和认识。

王如柏的书记录了三线建设的历史,重现了当时劳动者艰苦生活和努力奋斗的场景。它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对当时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通过透彻的记载,王如柏希望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尊重劳动者的努力和奉献。他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励新时代的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他深刻地阐述了写这本书的意义:“我们八个人,老红军领导(周树芬)七个县级干部来这里支援铁路建设、公路建设。三线博物馆起好(建成)后,我们感觉到没有这二十万大军的事情。我们就到处呼吁。可是,我们八个人就死了七个,就剩下我一个,如果我不写,那这二十万大军丰功伟绩就没有人写了,所以我写这本书(《三线记忆》)的目的就是让牺牲者含笑九泉,让伤残者慰藉余生,让健在者分享一份荣誉,让后来者有史缅怀。”

三线建设工程给中国带来了伟大的成就,突破了经济的限制和地域的约束,但大批民工在工作中受伤甚至牺牲,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回报却微薄。王如柏提及这件事时有些愤慨:“我们当地牺牲的一百三十多个民工中没有一个被当成烈士对待,三百多个伤残者一个都没得到抚恤。”

在写书记录的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工作。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将精神注入书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我已经到96岁了,我再不写身体就更不好了,我再不写就没有人写了,没有人写的话,后人就没有人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我晚年就做了这件事,我是1981年到市政府工作的,市政府大楼刚刚建成我就被调进来工作,当时政府办公室有八个人,三个主任(我是其中一个),五个科长。等到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建成后,我们这八个人有七个人已经不在了,所以文章都是我一个人写的,我不写也就没人写了。”

王如柏认为,写书是他的责任和义务,是他对后人的一种回馈和承诺。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仍然坚持写作,将三线建设这段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后人。

王如柏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出了当代劳动者坚韧的品质。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精神遗产,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他的精神能够给予新时代青年指引,促使新时代青年勇攀高峰。

在他的文章《毕节地区二万一千名民工支援水城铁路建设,以血肉之躯铸就的一段光辉历史》发表后不久,毕节市委书记做出批示,请报社转达,向王如柏老人问好,并将史料转给六盘水市。2022年9月1日,王如柏等四位老同志向市委李刚书记呈送关于抢救三线建设史、重修三线建设志、扩充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报告,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做出了批示,让人们重新审视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重新评估和赞扬那些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表明王如柏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他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这些勇敢、坚韧的劳动者。

图片4.png

2008年春节五个子女欢聚北京

家人支持:全家的三线情怀

“我这一家人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这一家人都是这样的,其中就有一篇讲一家人的三线情怀,我们走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王如柏这样谈起家人对于三线建设的支持。

“我们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是不怕苦、不怕累的,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现在想起来,那段艰苦的时光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大哥王朝品为了革命理想,在沾益与我分别后不知所踪,四弟王朝相曾担任毕节地区粮食局政工科长。”那段时间,他们一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着,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和难题,他们坚持不懈,为了国家的未来无私奉献着。

作为一个家庭,他们可以互相支持并共同发挥自己的作用,面对挑战和困境,他们一直秉持强烈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国家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王如柏的家庭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信仰,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路艰难险阻不少,没有家人的共同努力,很难克服挫折。幸运的是,王如柏一家齐心奋斗,凝聚力量,没有异心,也没有任何犹豫,共同努力,他们对三线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如柏回忆起最初的场景时有些动容:“我是带着大姑娘、二姑娘来的六盘水,当时大姑娘16岁,二姑娘14岁,当时六盘水没有商业往来,水城特区办了商业学校。当时两个姑娘都要上山下乡。”

如今,王如柏的孩子和家庭成员分散在各地,他的5个子女都不在身边。他说:“老大出家了,追求佛教。老二出国了,有一个女儿在加拿大,老三进京了,老四在省里,老五在川。”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纵然分散在各地,他们的从小形成的价值观仍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

王如柏说:“我子女多,儿孙满堂,实际上我是孤独一人在这里。”虽然孩子们偶尔和他打电话,陪他聊天,但陪他更久的是《三线记忆》这本书,在写书的时候他每天翻阅大量资料,一遍遍修改写在纸上的语句,将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在纸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都能够表现出他在三线建设中的艰辛。在书写成后,他又通过不断阅读这本书来消磨时间,因为三线建设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事业,所以回忆里即使有些苦涩,但苦中也有甜,那是充实生活的甜,那是看到三线工程建设完成的甜,那是知道自己拼搏的成果惠及了无数人的甜。

“走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你们的到来使我感到很高兴,我今天跟你们抄了两首诗,这两首诗是写给青年人的。”

图片3.png

赠青年二首

(一)

大好河山处处关,春华总是伴春寒。

闪光事业拼肠断,醒世文章磨砚穿。

山上灵芝生绝顶,海中明月出波澜。

青年作得艰难赋,一路高峰任尔攀。

(二)

诗是精神字是魂,仰天高唱励华龄。

扬帆应爱千重浪,展翅何愁万里云。

自古鹏程多曲折,百年事业有升沉。

青春不计耕耘苦,待到秋来实满盈。

图片5.png

“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品德,人就不穷”,王如柏这样谈及对青年的寄语。他用一生的经历证明了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积极向上的劲头、坚韧的品质,要“不计耕耘苦”,坚持奋斗,最终收获“秋来实满盈”的成就。

王如柏坚持耕耘,从“放牛娃”到名气不小的专业人士,他以实干为要,一生都在为三线建设奉献。学习他,成为和他一样坚持不懈奋斗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 编辑: 史偌霖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
政策法规
综合资讯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
畜牧水产
农事百通
文化产业
智慧中国
村委主任网
心领航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
2024-9-19
9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利介绍,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持续强化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围绕“防范风险、查办案件、提升能力”三个重点...
2024-9-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
2024-9-9
秋意渐浓,我国秋粮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9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国秋粮长势总体正常,夺取丰收具备有利条件。 近期,中东部地区的秋作物即将进入收获期。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53万多亩玉米已进入灌浆后期,放眼望去,满目金黄。 “我今年种植了300多亩玉...
2024-9-20
9月18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央财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该厅日前印发了《中央财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该规范适用于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复的产业...
2024-9-20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在山东青岛召开2024年全国小麦秋冬种生产形势专家会商会,分析研判今年小麦秋冬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技术措施,为明年小麦丰产丰收奠定基础。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田有国参加会议并讲话。 会商认为,今年小麦主产区土...
2024-9-19
近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通知,就做好我省2024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明确将选派1468人赴“三区”支教。其中,选派初中教师546人,小学教师922人。 据介绍,此次支教时间为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受援范围为全省9个市(州)所辖县的乡镇及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2024-9-20
近日,内蒙古—山东果蔬产业对接会在五原县召开,两省区农牧业领域相关工作人员、果蔬产业企业代表以及商协会代表共100多人共叙蒙鲁情谊、共话果蔬产业美好未来。 据悉,内蒙古与山东的紧密合作由来已久,有着扎实的合作基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良好的合作前景。本次活动是鲁蒙两地果蔬产业的一次重要合作交流,将进一...
2024-9-19
8月9日的那场颁奖晚会,至今仍令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扎拉乡的布嘎难以忘怀。 晚会上,农牧民成了主角。在第三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生产技能类藏式缝纫市级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布嘎,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热烈的掌声以及无数羡慕的目光。 布嘎参加的比赛,是那曲市自2022年以来创新性开展的群众性竞...
2024-9-18
金秋九月,广西百色市田阳区那坡镇尚兴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盘点这季收成,村民李汉杰兴奋地说:“经销商上门收购,我家26亩芒果园,3天全部采摘完,刨去成本,今年净赚13万多元。” 李汉杰家的果园,就在他家屋后的山坡上。这里的芒果园,成了村民的致富园。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l...
2024-9-18
西藏米林:“药洲”出新又出彩
西藏江南,“药洲”米林,以其优越的气候和环境,自古盛产藏药材,也是西藏藏药文化重要发源地,藏药始祖宇妥·云丹贡布在这里留下众多美妙的故事和传说。而今,米林市更是不负“药洲”之名,在传统藏药材种植基础上,积极发展药材种植新产业,“药洲”出新又出彩。 雪山脚下植良药,...
2024-9-7
河北栾城,一片翠绿的田野中,农民们正在采集中药五味子。农民精心对待一串串五味子,仿佛是对待一颗颗珍贵的珍珠。辛勤的耕耘不仅带来了丰收,也为当地传统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9-6
近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联合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司在北京召开“商渔共治”三年攻坚行动视频推进会议。围绕“商渔共治”三年攻坚行动重点任务,部署全面开渔后商渔船防碰撞工作,扎实推进“商渔共治”工作落实。 会议指出,近年来,各级渔业渔政部门认真贯...
2024-9-18
鱼虾蟹更肥美 捕养销更现代——河北唐山沿海开渔见闻
这几天,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中心渔港,每天会有200余艘渔船陆续回港。 “禁渔期歇了4个月,人养足了精神,海鲜也养肥了,中秋节是销售的‘黄金期’,大家伙都在加油干。”65岁的船东王殿杰对记者说。 9月14日,王殿杰在整理自家渔船上的网具。(受访者供图) 乐亭县所在的海域,是渤海湾多种鱼虾蟹...
2024-9-16
9月10日至12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畜牧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活动暨培训班。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站长刘恒新出席并讲话,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乐鸣出席,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宏璞、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勇出席并致辞。  培训班采用专题讲座与现场教学相结...
2024-9-13
 冬小麦 一、冬小麦 (一)华北平原及关中平原灌溉冬麦区 包括山东和天津,河北中南部,北京中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关中平原,山西南部。 1.施肥原则 针对该区域冬小麦施肥数量及比例与作物需求不协调,后期氮肥偏多、贪青晚熟,遇干热风易减产,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耕层浅、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提...
2024-9-19
入秋以来,西南北部稻区一季稻已陆续收获,西南南部和东部稻区、东北稻区一季稻陆续进入灌浆期至乳熟期,田间病虫情基本定局;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中稻处于抽穗至乳熟期,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和长江中游单季晚稻处于分蘖至孕穗期,重大病虫害持续发展,局部地区重发趋势明显。截至9月6日,全国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6.7...
2024-9-13
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召开会商会,对2024年9月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 综合分析认为,9月华西秋雨进入集中期,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局地存在洪涝灾害风险,华北、西北、华南等地局地风雹灾害可能多...
2024-9-10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举行,论坛上启动了《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及十省市动漫游戏产业战略合作平台。 据介绍,《行动计划》是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下,由京津冀三地文旅部门共同起草完成,...
2024-9-21
米兰时装周——安东尼奥·马拉斯品牌时装秀
9月18日,模特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展示安东尼奥·马拉斯品牌新品。 2025米兰春夏女装周于9月17日至23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
2024-9-20
中秋小长假掀起的文旅热潮,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山西旅游市场的潜力。 记者从携程、飞猪、同程等旅游在线平台获悉,山西多地中秋假期旅游订单有明显增长,旅游度假类商品的预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75%,其中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20%。同时,山西中秋假期入境游订单涨幅更是跑赢暑期,同比增长180%。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假...
2024-9-20
住房“以旧换新”正在持续优化扩围。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截至9月17日,已有约130城开展住房“以旧换新”相关工作,部分城市政策效果正在显现。同时,各地也在创新优化住房“以旧换新”相关政策,升级迭代住房“以旧换新”模式。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住房“以旧换新”贯通...
2024-9-21
自去年全面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全国已实施287个重点防沙治沙项目,完成4000多万亩综合治理任务。这是记者9月19日从国家林草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的“三北”工程种苗等物资供需对接会上获悉的消息。 为助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国家林草局专门召开此次种苗等物资供需对接会...
2024-9-21
海风拂面,秋意渐浓。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海岸边,长达45公里的宋公堤,日夜阻挡海水冲击。 新四军在盐城阜宁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后,管辖如今滨海县区域,首任县长宋乃德1941年带领军民筑成近百里的拦海大堤,改变了当地海患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的状况,当地群众将大堤唤作“宋公堤”。 屹立海滨的宋公堤,时至今日...
2024-9-21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乡村民宿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青岛响山潘家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功地将传统民居转变为特色民宿,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响山潘家村民宿产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民宿产业如何通过提供就业...
2024-9-21
以文促旅,门神文化大放光彩
上木角村四面环山,草木葱郁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自古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近年来,平鲁区依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展现出欣欣向荣的风貌。位于平鲁区下水头乡的上木角村,是大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华...
2024-9-2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业态,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农村电商不仅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力量。然而,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电商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与难题。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农村电...
2024-9-19
耳机里的梦境:“ASMR”如何成为年轻人的“睡眠伴侣”。 ——————————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睡觉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有一些人,需要听着声音才能入眠。 深夜,工作了一天的闫笑躺在床上,疲惫却毫无睡意。她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中的视频,冰块...
2024-9-21
2021年9月,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我国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41.1%的抑郁障碍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在我国所有类型的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0.7%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 现代社会各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常见的除了抑...
2024-9-20
“父亲去世后,母亲留在老房子里自己住,将近100平米的房子里,堆着她从各处捡来的塑料袋、旧纸板、矿泉水瓶,甚至是一些塑料餐盒,还有不能穿的旧衣物、无法使用的老物件。” “该扔就扔?你们不懂,这些东西都有用,以后会派上用场。” 问诊结束后,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一科主任医师孙秀丽告...
2024-9-20
9/21 民宿产业点亮乡村经济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乡村民宿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贡献了重... [详细]
9/21 以文促旅,门神文化大放光彩
以文促旅,门神文化大放光彩
上木角村四面环山,草木葱郁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自古有... [详细]
9/19 乡村振兴:培育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业态,在... [详细]
9/19 农村养老新模式:社会工作介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社会养老压力增加,农村养老服务... [详细]
9/19 村干部职业化改革之路
西方政府在绩效管理方面较为普遍地构建起了整体性的绩效竞争管理... [详细]
9/19 从小小苹果看乡村产业发展之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经过70多年培育发展,花牛苹果... [详细]
9/19 让农村老人享受稳稳的幸福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我都快十年没敢出远门了,真... [详细]
9/18 天下第一村——记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师家沟村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的师家沟村,因其建筑奇特、典雅,在清朝时就... [详细]
9/18 宁夏固原: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 [详细]
9/18 “为乡村孩子教育尽力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深知农村孩子读书需要更努力,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