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村委主任》网 > 民俗非遗 > 正文

王如柏:将一生奉献给三线建设

2023-10-19 00:00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图片1.png

1959年王如柏任毕节专属统计局副局长时照片

王如柏出生在云南镇雄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我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7岁就开始放牛。12岁时,去城里当学徒工,但也遇上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位恩师——伍淑芬,她教我读书认字,也在县城学徒生活中艰辛地生活了八年”,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经历。1949年,解放军到贵州后,将他从这个“火坑”中救了出来。

王如柏的一生经历过很多事情,也从事过许多职业,他做过农民、工人、政府部门干部、商人,创办了学校,并出版了三线建设著作,他还写诗。他是高级经济师、中华诗词理事、省诗词理事、六盘水诗词会会长以及书法院院长,也是一名三线建设者。

王如柏是一个懂得“自救”“自渡”的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对学习、进步的渴望。曾有一段时间,由于受大环境影响,王如柏九年没有工作。然而,他在这段时间内通过自学和大量阅读并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他在二十四史中深入探索,在经济领域寻求突破,在唐诗宋词中提高修养,在魏碑汉简中去研磨。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识到的人,都涵养了他的品格、内涵,成就了如今的他。

王如柏将一生奉献给三线建设,前半生,他为了建设好三线,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后半生,为了让参与三线建设的这段岁月不被遗忘,为了那些为三线工程付出青春、鲜血甚至生命的人不被历史湮没,他坚持写作记录。

对于正值青春壮年的王如柏而言,三线工程是他的使命;如今,他年岁已高,让那段历史被人们铭记,是他的职责所在。

图片2.png

选择奉献:以青春力量促进祖国建设

王如柏参加支援三线建设,为了建设六盘水铁路而远离家乡来到“无人区”,在毕节地区跟随二万一千名民工,共同投身于六盘水铁路建设的艰辛工作中。

王如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水城还没有被开发,到处都是满地的荒芜,没有好房子,都是草房,更没有如今的烟囱。在三线建设初期是十分艰苦的。我们毕节地区两万一千名民工支援铁路建设。”

他回忆当年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民工们毫无怨言地用传统的劳动工具——锄头、镰刀、背篓、大锤、钢钎等来工作,面对艰难险阻,他坚定信念,不遗余力地带领队伍前行。但是,有125名民工不幸身亡,超过300名民工终身残疾。

“我们将铁路修完了以后,毕节地区又支援八千名民工一起修矿区公路。当时矿区政府在汪家寨,在汪家寨有两个政府,一个是水城特区政府(水城特区党委),一个是水城县政府,两个县级单位。八千名民工来修公路,如今的瑶池在当时不叫瑶池,叫做窑上水库,当时山上一棵树都没有,而现在却是一片绿洲,一千八百名民工来修瑶池。毕节地区的一千名民工一直修到二塘(汪家寨到二塘)的公路。”他说。

王如柏和其他民工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将荒凉的山区铁路和公路建设成了现在的道路。彼时,他们就是青春和希望的代言人,他们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王如柏回忆起了修建二塘大桥的历史,同时,也谈到了这座大桥的建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说:“现在很多我们修建的痕迹已经看不见了,可是二塘大桥看得见,那个大桥就是当初民工修的,毕节民工修大桥的时候没有安全保证,当时修桥的时候发生坍塌,有八个民工被压死,现在二塘大桥还在。”

王如柏在采访中介绍了大桥建设时坍塌后的情形。当天大队干部找到他,带着他去汪家寨找特区政府。当时特区政府的副区长向他反映,今天桥塌了,压死了八个民工。最终,毕节大队民工只能拿到三百块钱的安置费,这也说明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劳动者所面临的困境和艰难。

他的话语传达出了他对那些曾经奋斗于铁路、公路和大桥一线的勤劳人民的深切敬意。他们没有任何保障和资源,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建设出了包括二塘大桥在内的六盘水基础设施。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和发展,让中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王如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一曲劳动者力量的颂歌。

回忆记录:让奋斗的历史不被遗忘

王如柏参与支援三线建设是和其他二十万民工一起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劳动者,他没有想过退缩或放弃,只想着和同事们一起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在三线建设这个巨大的工程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挥洒汗水,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三线建设者的经历和故事是中国劳动者奋斗史上的重要篇章。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视劳动者的贡献,让这份精神遗产在时代的长河中传承下去。

王如柏提及这群和他一起奋斗的劳动者时,不禁潸然泪下。“我们牺牲这么多人没有一个当烈士,在我出的《三线记忆》这本书中就记录下来了。其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当初我们带领二万一千民工修铁路,八千民工修公路,大部分都在六盘水就业。现在这些人看到我写的这本书都掉泪。”

对于为何要写这本书,王如柏表示,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是由两部分人创造的。一部分是外来的十万大军来开发的三线建设,另一部分则是毕节地区、安顺地区、兴义地区三个地区的二十万民工的丰功伟绩。然而,在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对于外来的十万大军写得比较翔实,而对于当地二十万劳动大军的贡献基本没有记载。

这种失衡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历史资料不足造成的。因此,王如柏认为,写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个历史上的缺憾,重新唤醒人们对当地二十万劳动大军的记忆和认识。

王如柏的书记录了三线建设的历史,重现了当时劳动者艰苦生活和努力奋斗的场景。它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对当时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通过透彻的记载,王如柏希望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尊重劳动者的努力和奉献。他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励新时代的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他深刻地阐述了写这本书的意义:“我们八个人,老红军领导(周树芬)七个县级干部来这里支援铁路建设、公路建设。三线博物馆起好(建成)后,我们感觉到没有这二十万大军的事情。我们就到处呼吁。可是,我们八个人就死了七个,就剩下我一个,如果我不写,那这二十万大军丰功伟绩就没有人写了,所以我写这本书(《三线记忆》)的目的就是让牺牲者含笑九泉,让伤残者慰藉余生,让健在者分享一份荣誉,让后来者有史缅怀。”

三线建设工程给中国带来了伟大的成就,突破了经济的限制和地域的约束,但大批民工在工作中受伤甚至牺牲,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回报却微薄。王如柏提及这件事时有些愤慨:“我们当地牺牲的一百三十多个民工中没有一个被当成烈士对待,三百多个伤残者一个都没得到抚恤。”

在写书记录的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工作。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将精神注入书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我已经到96岁了,我再不写身体就更不好了,我再不写就没有人写了,没有人写的话,后人就没有人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我晚年就做了这件事,我是1981年到市政府工作的,市政府大楼刚刚建成我就被调进来工作,当时政府办公室有八个人,三个主任(我是其中一个),五个科长。等到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建成后,我们这八个人有七个人已经不在了,所以文章都是我一个人写的,我不写也就没人写了。”

王如柏认为,写书是他的责任和义务,是他对后人的一种回馈和承诺。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仍然坚持写作,将三线建设这段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后人。

王如柏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出了当代劳动者坚韧的品质。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精神遗产,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他的精神能够给予新时代青年指引,促使新时代青年勇攀高峰。

在他的文章《毕节地区二万一千名民工支援水城铁路建设,以血肉之躯铸就的一段光辉历史》发表后不久,毕节市委书记做出批示,请报社转达,向王如柏老人问好,并将史料转给六盘水市。2022年9月1日,王如柏等四位老同志向市委李刚书记呈送关于抢救三线建设史、重修三线建设志、扩充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报告,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做出了批示,让人们重新审视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重新评估和赞扬那些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表明王如柏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他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这些勇敢、坚韧的劳动者。

图片4.png

2008年春节五个子女欢聚北京

家人支持:全家的三线情怀

“我这一家人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这一家人都是这样的,其中就有一篇讲一家人的三线情怀,我们走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王如柏这样谈起家人对于三线建设的支持。

“我们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是不怕苦、不怕累的,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现在想起来,那段艰苦的时光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大哥王朝品为了革命理想,在沾益与我分别后不知所踪,四弟王朝相曾担任毕节地区粮食局政工科长。”那段时间,他们一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着,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和难题,他们坚持不懈,为了国家的未来无私奉献着。

作为一个家庭,他们可以互相支持并共同发挥自己的作用,面对挑战和困境,他们一直秉持强烈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国家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王如柏的家庭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信仰,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路艰难险阻不少,没有家人的共同努力,很难克服挫折。幸运的是,王如柏一家齐心奋斗,凝聚力量,没有异心,也没有任何犹豫,共同努力,他们对三线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如柏回忆起最初的场景时有些动容:“我是带着大姑娘、二姑娘来的六盘水,当时大姑娘16岁,二姑娘14岁,当时六盘水没有商业往来,水城特区办了商业学校。当时两个姑娘都要上山下乡。”

如今,王如柏的孩子和家庭成员分散在各地,他的5个子女都不在身边。他说:“老大出家了,追求佛教。老二出国了,有一个女儿在加拿大,老三进京了,老四在省里,老五在川。”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纵然分散在各地,他们的从小形成的价值观仍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

王如柏说:“我子女多,儿孙满堂,实际上我是孤独一人在这里。”虽然孩子们偶尔和他打电话,陪他聊天,但陪他更久的是《三线记忆》这本书,在写书的时候他每天翻阅大量资料,一遍遍修改写在纸上的语句,将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在纸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都能够表现出他在三线建设中的艰辛。在书写成后,他又通过不断阅读这本书来消磨时间,因为三线建设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事业,所以回忆里即使有些苦涩,但苦中也有甜,那是充实生活的甜,那是看到三线工程建设完成的甜,那是知道自己拼搏的成果惠及了无数人的甜。

“走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你们的到来使我感到很高兴,我今天跟你们抄了两首诗,这两首诗是写给青年人的。”

图片3.png

赠青年二首

(一)

大好河山处处关,春华总是伴春寒。

闪光事业拼肠断,醒世文章磨砚穿。

山上灵芝生绝顶,海中明月出波澜。

青年作得艰难赋,一路高峰任尔攀。

(二)

诗是精神字是魂,仰天高唱励华龄。

扬帆应爱千重浪,展翅何愁万里云。

自古鹏程多曲折,百年事业有升沉。

青春不计耕耘苦,待到秋来实满盈。

图片5.png

“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品德,人就不穷”,王如柏这样谈及对青年的寄语。他用一生的经历证明了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积极向上的劲头、坚韧的品质,要“不计耕耘苦”,坚持奋斗,最终收获“秋来实满盈”的成就。

王如柏坚持耕耘,从“放牛娃”到名气不小的专业人士,他以实干为要,一生都在为三线建设奉献。学习他,成为和他一样坚持不懈奋斗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编辑:史偌霖】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
王如柏:将一生奉献给三线建设
政策法规
综合资讯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
畜牧水产
农事百通
文化产业网
智慧中国
村委主任网
心领航
记者22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0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的意见》,从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促进进城农民工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动农民工就业增收、更好融入城市。 在稳就业方面,意见提出,坚持外...
2024-11-23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近日发布《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提出,大力培育家政领域产教融合企业,鼓励各地吸引养老、托育、物业、酒店等相关领域大型企业进入家政行业跨界经营。 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家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是优化家政人力资源供给质量和结构,提升家政服务...
2024-11-15
日前,省自然资源厅、省公安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4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耕地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破坏耕地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以“长牙带电”的硬措施坚决守住云岭大地耕地保护红线。 《意见》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检察院...
2024-11-13
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拉开帷幕。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参观展区并参加乡村非遗体验。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建成文化强国、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
2024-11-23
11月21日,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350多位农民演员、150多位乡村工匠、200多种乡村非遗项目、500多个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产品进行展演展示。  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是“大地流彩”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包括乡村文化成果展、乡村非遗展、农遗良品展、优...
2024-11-22
近日,农业农村部区域协作促进司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推进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总结重点区域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2024-11-22
近日,在位于重庆市垫江县曹回镇徐白村的芍药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里,几十位村民正在芍药田里忙碌。 “芍药浑身都是宝,芍药花期已过,眼下又到了挖芍药根的时节。挖出来的芍药根一部分分株出新苗用于栽种,一部分整理出根块用于售卖中药材。”农户彭克成告诉记者,预计今年示范园可收获芍药种苗18万余株、...
2024-11-22
走进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场镇蛟鱼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林间,伴随着蜜蜂“嗡嗡”的振翅声,蜂农们开始了一天的取蜜工作。 “今天我们要抓紧,争取在10点前把这几十桶蜂蜜取完。”一大早,蜂农胡宜杰就进山了。他戴上手套,拿起采蜜工具,小心翼翼地取出蜂巢。抖蜂、...
2024-11-19
让乡村宜居宜业更和美
陵川县丈河村一景。山西经济日报实习记者刘迎春 摄 日前,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运城召开。会议指出,全省要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全面整治”为重要抓手,持续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践路径,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
2024-11-15
给全球做泳装,一尺布“裁”出百亿元大产业
在辽东湾畔的辽西走廊中部,有一座人口不到50万的海滨小城叫兴城。少有人知的是,全球每销售4件泳装,就有1件产自这里。兴城,一个给全地球人做泳装的小城;一个把“一尺布”裁出百亿元大产业的“泳装之都”。 兴城泳装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那些前来海滨度假的各地游客,把五彩斑斓的泳装产业带到...
2024-11-21
又是一年柿子红。 11月9日,在渭南市富平县华丽柿子专业合作社,一盏盏“红灯笼”模样喜人。 剪把、打花、削皮、吊挂……经过好几道工序后,一串串富平尖柿被送进晾晒棚里酝酿甜蜜,丰收的喜悦伴着柿子的香甜,弥漫在空气中。 “富平柿子如今可不愁卖!”华丽柿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华丽笑...
2024-11-20
广西忻城县坐落在碧波荡漾的红水河畔。这个山水环绕的县城,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和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这里种植的糯玉米颗粒圆润饱满,口感软糯香甜,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忻城糯玉米有着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清时被列为贡品,目前是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近年来,忻城县大力发展糯玉米种植及深加工产业,通过粤桂协作...
2024-11-20
记者近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我国渔业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我国水产品的养捕比例已由“十三五”初的75∶25提高至82∶18,养殖产量占全球近60%。 前三季度国内水产品总产量4945.95万吨,同比增长4.49%。其中,海洋捕捞产量641.17万吨,同比增长1.62%。海水养殖产量1815.11万吨,同比增长5.67%。淡水捕捞产量67.31万...
2024-11-22
近期,以“新质赋能·数智领航”为主题的“第八届国际饲料加工技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大会由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支持,共吸引来自国内外产学研各界杰出代表450余人参会。  开幕式上,江苏省饲料...
2024-11-22
11月15日,第四届世界奶羊产业发展大会暨乡村振兴论坛在陕西省千阳县召开。本次大会由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宝鸡市人民政府主办,千阳县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承办。  本届大会主题为“振兴奶羊种业,支撑羊奶健康中国”,旨在探讨奶羊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奶羊种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吸引了...
2024-11-22
为提高我国蔬菜冬季生产水平,有效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切实提升蔬菜稳产保供能力,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提出蔬菜冬季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北方地区日光温室 (一)做好棚室准备 1.加固温室。入冬前后,加强日光温室骨架、墙...
2024-11-15
为充分利用我省中南部玉米收获后的冬闲田,将传统的“一年一作”玉米种植模式变为“玉米+饲用小黑麦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在不影响玉米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一季饲用小黑麦生产,达到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增加优质饲草供应、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特制定本技术要点。 一、适宜区域 我省中南部地区普遍适宜。气...
2024-11-12
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蚜虫、地下害虫的关键技术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初始菌源量和虫源基数,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控压力,是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重要措施,对于赢得全年小麦病虫害防控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防控策略与防治目标 坚持&ldq...
2024-10-9
近年来,网络文学频频跨界“出圈”。其更新快速、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能不断产生吸引公众的新内容,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商机。文旅部门也把握文旅消费升级新趋势,正将网络文学IP优势融入到本地旅游场景中,着力打造沉浸体验展、IP主题乐园、IP主题酒店等兼具文化特色、沉浸感、互动性的文旅新业态新场景...
2024-11-22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引用了启蒙老师寿镜吾朗诵的一段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原文来自清代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清嘉集初编》)这里,玉如意被唐代大将李克用当作战场上的指挥工具。 在传统文...
2024-11-22
初冬,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为冬日的晋南带来一股文化的暖流。在约5000平方米的展馆内,该馆集中展出230件(套)珍贵文物,全面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展现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恢宏图景。 物阜民丰 都城气象 民以食为天。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
2024-11-22
国家卫健委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会上,有记者提问:随着冬季的到来,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增多的趋势。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症状?目前有哪些检测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如何治疗和调护?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是累及5岁及5岁以上的孩子居多,但是这两年5岁...
2024-11-22
年末岁尾,经营活动、庆典活动较多,加之天干物燥,历来是火灾高发期。国家消防救援局办公室高级指挥长王玮22日表示,消防救援部门一手抓“防”,一手抓“消”,加大对重点领域火灾防控力度,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王玮在当日举行的国家消防救援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0...
2024-11-22
广州市22日发布通知,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根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州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当日联合发布的通知,取消该市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根据通知,原《广州市国土房管局 广州市财政局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我市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的通知》(穗...
2024-11-22
云南曲靖: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历史悠久,曾是明清南铜北运的首站。白雾村村容古朴,风景如画。近年来,会泽县深度挖掘白雾村马帮文化、铜运文化等文化元素,打造石榴文化节、铜运古道等特色活动推动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会泽县文旅局数据显示,白雾村188户农户吃上了“旅游饭”。今年国庆期间,白雾村接...
2024-11-22
近日,在哥伦比亚举办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申报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7个乡村入选,是本届入选乡村最多的国家。至此,我国入选总数达到15个,位列世界第一。 近年来,我国乡村...
2024-11-21
一个秋月梨,到底有多好吃?刚刚过去的“双11”,来自莱阳的秋月梨又爆单了。连日来,一辆辆满载秋月梨的货车飞驰在莱阳市谭格庄镇上,将一箱箱包装精美的“谭秋月”,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消费者手中。 “各地客商懂行,买秋月梨首选咱莱阳谭格庄的‘谭秋月’。”谭格庄镇西赵家庄村...
2024-11-21
近期,随着《再见爱人4》综艺节目热播,节目里的许多片段引发网友讨论。 许多观众对于节目中几对嘉宾的夫妻关系和相处模式产生极大讨论兴趣,互联网上关于节目和嘉宾的热点也很多,很多网友开始关注起亲密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此外,关于“NPD人格”“NPD人格的八种常见表现”“NPD不能理...
2024-11-22
如何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哪些变化需警惕?
11月20日,是联合国世界儿童日 它是联合国发起的纪念日 以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发展 号召全世界人民给予儿童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儿童更多关注 今年的主题是: 倾听每个心声,点亮儿童未来 今年世界儿童日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部分原因 生理因素: 包括遗传、孕期卫生及生理疾病等因素...
2024-11-22
近年来,“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形式,在年轻群体中迅速流行起来。电商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消费服务,如倾诉、哄睡、安慰、叫醒等,这些服务的销量十分惊人。许多网店的销售额达到了数万元,有的甚至超过了30万单。 “情绪消费”当真能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慰藉”吗?我们不...
2024-11-22
11/22 云南曲靖: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云南曲靖: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历史悠久,曾是明清南铜北运的首... [详细]
11/21 “最佳旅游乡村”入选总数达世界第一 中国乡村“圈粉”世界
近日,在哥伦比亚举办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 [详细]
11/21 山东莱阳市秋月梨一年卖出逾3亿元
一个秋月梨,到底有多好吃?刚刚过去的“双11”,来自... [详细]
11/19 百里杜鹃:“四好农村路”开启乡村振兴希望之门
百里杜鹃:“四好农村路”开启乡村振兴希望之门
在百里杜鹃管理区,有这样一条从彝山花谷延伸至杜鹃湖的“... [详细]
11/15 科研人员为培育宜机收玉米品种找到新“钥匙”
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细胞》... [详细]
11/15 我国新增7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北京时间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 [详细]
11/14 飘向乡村的“蒲公英”:一所农民工子弟中学19年的教育梦
飘向乡村的“蒲公英”:一所农民工子弟中学19年的教育梦
  蒲公英中学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学校。它是北京第一所,也是... [详细]
11/14 重庆石柱:“冷莼菜”成“热产业”
“莼菜的特点就是有一层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果胶越好,价... [详细]
11/12 亭林: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亭林: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串点成片 强化“组团式”乡村振兴 亭林后岗老街里,... [详细]
11/12 小蒲苇 大作为!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小蒲苇 大作为!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根小小的蒲苇,何以成为打开村民致富门路的“金钥匙&rdqu...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