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珙县认真贯彻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得当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研究内容
珙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属山区县,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为狭长形,最高海拔1642米,最低海拔310米,全县以中低山为主,山区、丘陵、平坝的比例大体为7.5﹕1.5﹕1。珙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7.8℃,年平均降水量为 1171.1毫米,年日照总时数961.7 小时。珙县境内有大小溪河 79 条,总长 638 千米,主要水系南广河和洛浦河均注入长江。珙县土壤成土母质有石灰岩风化物、紫色页岩和泥岩合成风化物、黄石砂岩风化物、沿河冲积物等,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五大类,耕地面积68.27万亩,按耕地质量等级来看,珙县五等地、六等地面积最大,合计占比46.24%。2022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99万千瓦,机械总台数66772台(套),有效灌溉面积9.7万亩。全县辖10个镇、3个苗族乡、161个村、14个社区,辖区面积达1149.5平方千米,农业总人口为27.39万人,202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9.34亿元。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首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概念和要素进行界定和分析,包括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种植管理等方面。其次,通过实践分析,深入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效益、耕地质量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全面评估其综合效益。再次,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案例,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不同地区和农业发展阶段的应用模式和效果差异,考察其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最后,总结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和发展方向,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正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在农业领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提升农田质量,增强农业产能。
首先,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造土地和优化农田布局,可以提高耕地利用率,有效节约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能够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等现象,对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合理施用肥料、科学管理和机械化作业等手段,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农业生产效益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高单产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转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多地在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仍面临困境。我国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如何合理配置并利用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其次,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克服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农业科技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
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珙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体制机制。成立了珙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以及工作专班,明确了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员职能职责、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项目检查评比,及时总结并解决问题,统筹推进工程建设。
2.精心编制规划设计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坚持“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优先布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县农业农村局会同设计单位与项目乡镇、村社干部及种粮大户进行讨论,必要时邀请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等部门深入田间地头,就项目选址、建设内容等进行反复论证,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精准确定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等。坚持可行性论证,坚持达不到深度的项目不入库,存在争议的项目不入库,把控项目入库质量。实施方案实行两级多审制,即县级初审通过、市级终审批复,县级初审不能少于两轮次,从而确保设计质量。实施方案综合考虑与国土空间、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的有效衔接,注重因地制宜,注重集中连片出亮点、出精品。
3.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积极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模式。在建设前,先由村集体丈量登记耕地面积,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再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充分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先平整土地,后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渠通畅”的效果,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利用无缝对接。建设结束后,村集体再实测耕地面积,统一规划后再分配给农户。
派驻现场代表进行全过程监管。县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每个项目片区由一名局班子成员和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工程类或项目管理类技术人员常驻工地,包片负责工程质量与进度,会同施工单位、乡镇、村社等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现场代表要不做“遥控指挥”,不当“甩手掌柜”,坚决杜绝“人情工程”,与监理人员按规定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测等多种形式开展全过程监管,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隐蔽工程施工、单项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并复查。既注重建设内容的内在质量,也注重整体工程的外观形象,确保工程美观、实用。
严禁擅自调整实施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经批复,严禁擅自调整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设计方案不够精准、不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之间、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要求调整方案,本着“不调整、少调整”的原则,尽量不调整,对确需调整的部分,必须在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受益对象代表五方签字同意的情况下,按规定程序上报有关单位批复后方可实施。对擅自调整、先实施后批复的调整一律不予认可。
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项目区。2019年以来,珙县坚持每年集中连片打造两个以上不低于3000亩的项目区,已累积打造8个集中连片项目区,总规模达2.85万亩。项目区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内容,涵盖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和地力提升工程等,以实现工程措施与农机、农艺发展的有机融合,突出生态发展理念。真正实现表土剥离回填保地力,有机配方延后劲,道路相连适机耕,配套沟渠保灌溉,绿色防护保生态的建设效果。
规范验收程序。单项工程、隐蔽工程完工后,项目建设单位即组织施工、监理等单位要对单项工程、隐蔽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对工程数量、质量进行现场测量和评定,合格后项目建设单位才可开展下一工序。全部工程完工后,县农业农村局要及时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受益群体代表等开展县级初步验收,全面查验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设施试运行情况等,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验收不合格的,要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并进行复检复查。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1.宜机化作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机耕道、生产路,配套入田连接坡道,实现道、路、田相通,便于宜机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速度,使得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作业成为可能,极大减轻人工作业强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自2019年以来,珙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9.72万亩,其中新建机耕道76.09千米、生产路272.92千米。调查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18.6%。
2.良田粮用
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坚决防止高标准农田“非粮化”八条措施的通知》精神,出台政策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因地制宜发展水旱轮作、粮经多季轮作、稻渔(虾)共生、间作、套作等高效种养模式。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水稻—油菜(蔬菜)水旱轮作、水稻—渔(虾)种养模式主要集中在王家镇青山坝、上罗镇下罗坝、洛亥镇俄塘坝、洛表镇麻塘坝等平坝区,玉米/大豆(紫苏)带状—油菜(蔬菜)复合种植模式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旱地区。
3.适度规模经营
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改善了珙县农业生产条件,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愿意流转项目区土地以开展规模经营。据统计,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占比较实施前提高24.6%,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2.5%。
整治撂荒地。近年来,受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影响,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部分耕地出现无力种、无人种、无法种等现实问题,极易导致耕地撂荒,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极高风险。为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珙县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精准施策,确保“良田粮用”。一是将基础条件差,存在以水定地或道路不畅的撂荒风险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增强生产便利性;二是开展高标准农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培训,打通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农户立即复耕;三是整合涉农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村“两委”、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含县、乡镇级国有平台公司)的兜底作用,积极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确保存在撂荒风险的高标准农田应种尽种。根据近三年对珙县高标准农田实施区域耕地摞荒情况调查来看,珙县撂荒风险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有435.68亩,通过上述措施均已实现“动态清零”。
统一耕种。长期以来,受山区地理条件限制,珙县并未根本转变效益低下的传统农业生产耕作方式。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珙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利用途径,引领新型经营主体有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是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珙县曹营镇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0.605万亩,珙县红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此为依托,流转2200亩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该基地每年可提供1200吨稻谷,生产850吨优质大米,产值达510余万元。二是大棚蔬菜生产。珙县洛表镇红卫村2021年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1650亩,该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于2022年3月30日成立珙县印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对接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建成洛表红卫蔬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流转建设面积达40亩(其中蔬菜大棚面积为20亩),采取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形式发展蔬菜生产。首季棚内种植了5亩辣椒、5亩西红柿、7亩带刺黄瓜、3亩羊角蜜,亩均产值(一年两季)6万元,亩均纯利润3万元。该示范园就近解决农民就业人员20人(包含2户脱贫户,2户低保户),增加农民收入5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目前,二期蔬菜大棚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朝着诸如生产羊肚菌等高品质、高价值产品方向发展。该基地现已成为洛表镇人民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的好去处。三是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珙县洛表镇麻塘村“僰人悬棺”这一千古之谜,吸引无数旅游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竞。然而景区单一的旅游模式往往是让游客满怀期待而来,带着失望而走。2019年,该村麻塘坝新建2000亩高标准农田,完善了基础设施,疏浚了河道,建设了农家乐,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等共计1800亩流转土地,统一采取水稻/(鱼、虾)—油菜种养模式,游客在参观悬棺的同时,还可徜徉在色彩斑斓的七彩稻和金灿灿的油菜花中,尽情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美景,亦可体验捉鱼、钓虾的乐趣,游客还可在农家乐吃上特色的农家菜。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留住了游客,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4.地力保护提升工程
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由于表土剥离回填不到位、客土回填施工不到位、等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造成农田地力下降,为此珙县农业农村局针对性地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地力提升建设。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好耕地质量监测。累计开设9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05个耕地质量调查点位,开展1套县级耕地质量数据库更新评价与成果编制项目。二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宣传、培训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的技术,印发《珙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肥、农药施用量要实现零增长目标。推广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替代化肥施用技术,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施用堆(沤)肥、绿肥生产还田改良土壤质地技术,推广使用黄板、杀虫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施肥用药社会化服务,引进四川禾海肥料制造有限公司入驻珙县上罗镇,并鼓励其在此投资建设有机肥厂,激励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小型粉碎机械进入田间地头开展秸秆粉碎还田。在2020年、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实验示范面积共10000亩,农药减量增效实验示范面积1000亩。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主要农作物的抽样测产调查可知,水稻平均亩产同比增产12.5%,亩均增加产量63公斤,亩均增加产值202元;玉米平均亩产同比增产11.3%,亩均增加产量46公斤,亩均增加产值147元;油菜平均亩产同比增产12.1%,亩均增加产量18公斤,亩均增加产值126元。
2.社会效益
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明显提升了实施区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2%,为老百姓耕作、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019年以来,珙县累计建成9.72万亩高标准农田,直接受益农户1.8514万户,直接受益农业人口6.48万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1564.6万元,调查农户满意度测评高达94%。贫困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实现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衍生出大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农村的转型升级,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3.生态效益
根据第三方机构评估结果来看,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耕地地力等级平均提高了0.5个等级以上。项目区实施的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生态道路、生态坎埂等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7.92平方千米,水资源利用率提升了25%,同时也绿化、美化了乡村环境。随着项目区农田环境的改善,有效提高了化肥、农药利用率,亩均减少化肥使用量13.7%、农药使用量19.3%,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耕地,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路径在于制定并执行有效的策略。需提升对农村地区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精心编制、规划设计以及创新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重视。我国要想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积极推进宜机化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地力保护提升等方面。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益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全面评估政策落实效果。未来,我们应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的优势,探索更加智慧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推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并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出版社.GB/T30600—2022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2]宜宾市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宜宾模式”[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07):19-22.
[3]杨凡.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R].珙县:珙县农业农村局,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