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是落实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求、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深入湘中地区三个脱贫村庄,利用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等方式,发现农村基层干部存在模范引领能力急需提高、资源利用能力有待改进、为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技能较单一、激励考核机制不科学。基于此,应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健全干部管理机制,从而系统提升农村基层干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1]农村基层干部是连接国家和乡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3]。这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能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此,笔者所在调研团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实地调研湘中地区三个脱贫村庄——S村、X村和M村,发放问卷1355份,回收有效问卷1325份,有效回收率97.8%,同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采访优秀典型人物24位。在剖析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短板及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路径。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短板
实地调研三个村庄发现,农村基层干部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改造农村厕所、成立农家书屋、集中举办集市等,但由于当前干部自身能力存在一定短板,这些措施的成效不够明显。
模范引领能力急需提高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应当在推动乡村发展方面起带头作用,但部分干部的模范引领能力不强。一是奉献垂范意识薄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笔者走访发现,三个村庄还没有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规模化产业,村内大部分干部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耕好自己的田地,但缺乏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劲头,存在“守摊子”现象。而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部分干部号召移风易俗,实际上在面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村内陋习时,未能率先进行改革和消除,反而利用自身权势搞人情攀比等活动。二是勇于开拓的劲头不足。调研发现,一方面,三个村庄的部分村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浅显,仅仅停留在村民可以“种好几亩地、饲养好几头猪”这种较低层次的认识上。村民主要靠出售蔬菜、水果、稻米、生肉等农产品谋生,村干部不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对产业升级、增值增收等认识不足,习惯于初级农产品产业发展循环,没有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三个村庄的部分村干部担当意识不足。调查发现,有的村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思想,上级有什么政策指令,就干什么工作,缺乏根据本村实际推动村庄发展的主动性,不愿担当;有的村干部做“老好人”“太平官”,在工作推进、政策落实上害怕得罪人,遇到困难就退缩,存在“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思想,不敢担当。
资源利用能力有待改进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内生开放型的振兴”[4],农村基层干部须善于利用村内外各类资源,调研发现,其利用各类资源的能力有待改进。一是内部资源转化不充分。S村具有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梅山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部分村干部对其文化内涵知之甚少,缺少传承当地特色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的意识。加之三个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村内红色旅游景区的交通不便,村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了村庄环境,这使得村庄内部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二是外部资源借用不充分。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刻苦努力,但缺乏向外部“引资”“引智”“引技”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识。调查发现,三个村庄皆无外地企业在村内投资设厂,仅有44.0%的村民认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身边村干部“能够为村里积极引进项目或者技术”,这反映出村干部在带头组织广大农民整合资源、招商引资等方面做得不够。三是内外资源整合不科学。部分村干部尝试引入市场资源,但或是没有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或是后期没有及时跟进资源的利用情况,最终使得外部资源被浪费、内部资源被搁置,村民不仅没有获益,还遭受了较大损失。
为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应走好群众路线,不仅要做乡村振兴的“勤务员”,更要做村民利益的维护者。调查发现,在为民服务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群众动员能力不足。三个村庄的部分干部在带领村民建设规划乡村时,出现了一些决策失误。X村的村民TDL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项目还是有的,之前村干部带头搞过杜松(中药材)种植,村民把用来种玉米、红薯的耕地全部用来种杜松,产量激增却没人收购了。后来组织我们种金银花、茶树,产量都不错,但还是卖不出去,茶树都被拿来当柴烧。之后组织我们种蘑菇,从很远的地方引来了技术员,蘑菇是种出来了,收购商却压价,最后卖完蘑菇,每家都亏了大几千元。”这使得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下降,干部发动、组织村民参与乡村振兴时,村民参与意愿不强。二是工作作风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部分村干部只有在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时才会象征性地与村民交谈生活情况,平时则不“接地气”,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此外,在廉政建设方面,部分干部嘴上说要廉洁奉公,在具体村务上却优亲厚友。在决定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时,仅5.8%的村民群众认为是由村民会议决定,部分干部习惯“装门面”、做面子工程,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三是对政策的宣传阐释不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宣传贯彻是起点”[5]。但调查发现,三个村庄中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对国家惠农政策等不了解,村干部只是偶尔用广播播放相关通知,或是在村委会张贴布告,不会深入村民当中详细阐释国家有关“三农”工作的政策精神。
农村基层干部存在能力短板的原因
对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进行分析整理,笔者发现,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短板不是偶然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笔者调研所得数据来看,三个村庄的干部队伍“三偏”现象较突出,即年龄偏老、文化偏低、女性偏少。在年龄结构方面,56岁及以上的村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2.2%,35岁及以下的村干部仅占16.7%,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向老化。在文化程度方面,村内很多党员干部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前入的党,由于时期的特殊性,农村教育不被重视,村民学历层次普遍不高。调研数据显示,村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只占比29.4%,党员队伍整体学历偏低,部分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在村干部性别比例方面,女干部仅占比14.7%,干部队伍中女性占比过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村干部队伍“三偏”现象突出,对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造成了消极影响,从而使得村干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难以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知识技能较单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6]这对农村基层干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兼具专业技术和致富能力以及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创新型、技能型农村基层干部。但诸多村干部对新科技、新信息的掌握速度较慢,创新能力较弱,不会利用“互联网+”“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平台。加之大学生村官少,村干部队伍掌握的知识较单一,缺少复合型人才,干部自身能力往往与职位不匹配。此外,部分村干部不够重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有40.7%的村干部表示每年接受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的次数为3次以下。笔者通过走访三个村庄了解到,如今在教育培训互动环节中,村干部的“积极性很一般,都没有主动发言的”,部分村干部在村会议上全程不发言,对于会议上的决定听之任之,不表态、不质疑、不反对,让举手表决就举手,俨然一副“皮囊”在开会,缺少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村干部知识储备不足、学习积极性低,导致其思想观念更新较慢、创新能力弱,对国家政策精神把握不准,使其能力提升陷入困境。
激励考核机制不科学
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是促使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提高自身能力、持续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从激励机制来看,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部分村干部为发展乡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更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村在确定村先进干部时没有组织村民进行集体评选,而是由某些村干部直接选择,评选流程不规范,存在“评的都是一些有钱、有关系的人”的现象,这极大挫伤了部分村干部为群众、为乡村发展服务的积极性。此外,部分村干部在挖掘当地优势自然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时,面临着“建设不了,没有足够资金支持”的难题。从考核机制来看,首先,村干部考核不过关,有46.5%的村民认为村干部换届选举存在拉票贿选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说明村干部参与换届选举时没有做到正直清廉。而对于作风有问题的村干部,村支两委大多只采取口头批评的惩戒方式,约束力度不够。此外,村干部考核评价还不到位、透明度不高,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不正之风。优秀村干部得不到正向激励,问题村干部没有被及时惩戒,农村基层干部能力难以提高。
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7]基于调研发现的现实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农村基层干部做到“政治硬”“本领硬”“作风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政治硬”
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的能力,“党性修养和工作本领的提高无疑最为基础”[8]。要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做到“政治硬”。
1.丰富教育内容
丰富干部教育内容是拓宽干部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当前村干部教育内容枯燥且陈旧,以开会布置工作居多。要想破除这一怪象,一是要深入开展本土特色文化教育。湘中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村支两委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红色本土教材开展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无名红军烈士墓等红色资源蕴含的革命精神感染干部。湘中地区还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要深入挖掘梅山文化的精髓,用梅山文化教育引导一批干部。二是要紧贴实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上的自觉来自理论上的清醒”[9],要适时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到村中举办专题讲座,与村干部开展座谈研讨,加深村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认识,提高其政治站位,增强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三是要适时开展实用科技知识培训。要根据农村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开展培训[10],邀请专家“传经送宝”,如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能,邀请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指导村庄数字化建设,提高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建设乡村的技能水平。
2.拓宽教育渠道
拓宽党员教育渠道是提高村干部学习广度和深度的重要途径。基层党委组织部门除通过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干部教育外,还应探索其他新渠道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实行镇与镇协同、村与村联动培训模式。开展干部轮训,共享不同村镇的典型教育内容,增强培训成效。二是完善村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和党员教育驿站的作用,使之成为村干部学习交流、互促共进的平台。三是错峰开展干部教育特色活动。在农闲时期或传统佳节,组织干部开展趣味运动会、农业知识抢答赛等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将教育寓教于乐,激发干部学习积极性。
3.创新教育载体
创新干部教育载体是激发干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途径。一是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当前我国5G通信技术领先全球,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为现代远程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村干部可以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随时随地学习农作物种植、牲畜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地管理等实用知识。二是搭建村部剧场平台。村支两委可以搭建村部剧场,不定期开展红色歌舞表演、电影放映等活动,使村干部在家门口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根据村内涌现的先进感人事迹和人物原型自主创作剧本,自编自演主题剧,激发村干部凝神聚力、干事创业的激情。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做到“本领硬”
“科学、合理、完整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工作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11]村支两委在选拔任用农村基层干部时,要充分挖掘优秀先进分子,着力打造一支年轻有为、文化素质高、致富带富能力突出的复合型、“本领硬”的干部队伍。
1.干部任用向青年群体倾斜
干部任用向青年群体倾斜能有效缓解干部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对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在任用村支两委干部时,一是要重点关注35周岁以下年富力强、年轻有为的人群。村内可以开展青年人才开发行动,大力任用思路开阔、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的青年人。二是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教育引导。激发村里广大青年“有为有位,有位有为”的意识,鼓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将青春奋斗融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事业中。三是破除性别偏见论。任用村干部时,对待男、女青年要一视同仁,摘掉“有色眼镜”,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2.干部任用向高知群体倾斜
“‘高知群体’是高级知识分子密集并成为主要构成成分的社会群体,是以创造和传播知识、信息和理论为职业的社会群体。”[12]干部任用向高知群体倾斜,能有效提高干部队伍质量和战斗力。村支两委要主动挖掘优秀高知群体,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村兼职兼薪和创新创业,村干部任用适当向教师、律师、医生等文化水平较高的职业人群倾斜。尤其是要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回乡担任村官,将大学生作为村干部的重点任用考察对象。
3.干部任用向致富能手倾斜
致富能手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村内可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让有致富能力并愿意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担任村干部。一方面重点任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企业负责人、企业员工;另一方面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要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区、乡村创业孵化训练基地等建设,吸纳致富能手加入村干部队伍中,还要着力培育党员为致富能手,培育致富能手为党员,培育党员致富能手为村干部,培育优秀致富能手党员村干部为村党组织书记[13]。
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做到“作风硬”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能够实现管根本、管长远的目的。”[14]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建章立制,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做到“作风硬”。
1.完善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是干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首要制度支撑。一是村支两委应坚持并落实村务公开,特别是任用村干部和发放奖励、补贴等事宜要全程公开。二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上下互动监督”和“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对村干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及时处理干部借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不良作风。三是贯彻落实村党支部大会制度、干部互评制度、民主评议干部等监督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2.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干部队伍建设之基、管理之基,在干部管理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是明确考核依据。细化考核指标,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结果性考核为辅,以村干部具体工作情况,如村支两委建设情况、干部自身能力提升情况、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为主要指标,以村民致富户数、村经济提升程度作为重要参考指标。二是规范考核程序。定期进行干部考核,如实公布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直接存档入库,将其作为干部评优评先及其今后发展的重要依据。三是丰富考核主体。村支两委、村内社会组织、乡镇企业、村民群众等都可作为考核主体,不听信一家之言,确保考核公平公正公开。
3.完善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激励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要完善激励制度,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一是实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建立村干部个人档案。积分有基础分、处罚分、奖励分三个类别,干部和村民共同商议《积分制管理细则》,全面量化干部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动态审查干部的发展状况,事事记录在案,一月公布一次积分排名,一季度开展一次干部等级评定,年末进行综合评比。对于不合格的干部,给予其谈话、告诫、劝退甚至是除名处罚,确保干部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对于优秀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拓展其发展空间,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二是重点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重点培养在乡村振兴方面有突出性贡献的干部,在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予以政策性倾斜,激励村干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有效把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扶植一批创业先锋,打造一批创业样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07):4-17.
[2]余练.村干部胜任力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J].求索,2023(01):167-174.
[3][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6.
[4] 赵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对奉贤农村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2020(12):23-26.
[5] 王同昌.第一书记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行动路径[J].中州学刊,2023(03):20-26.
[6]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8] 杨德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强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03):236-241.
[9] 钟贤哲,蓝江.角色理论视域下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23(03):40-48.
[10]王琳.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核心要义、内生逻辑与实践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22(05):10-17.
[11] 林月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21(06):75-77.
[12] 陈秉公,陈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知群体”中引领的规律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9-11.
[13] 张书林.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动因、要义与路向[J].探索,2022(03):108-119.
[14] 周永伟,李彦霖.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宁夏社会科学,2023(02):66-73.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新化县脱贫村庄的
调查”(S2022105530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研究”(21YBQ090);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委托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新化县脱贫村庄的调查”(ZY2022WT02)。
【作者简介】申佳梨(2001—),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党建;
周 浩(1988—),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